人文历史
社团联盟

”但愿早登三藩市,免在此间倍添愁“:《排华法案》时期华人移民的悲歌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90)

作者:Michelle 朱芯仪

天堂岛

美国《排华法案》(1882年)实施后,大批早期华人移民者在1900-1940年期间被羁押在旧金山以北的天堂岛上。他们在那里被囚禁了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在无可奈何之下将一篇篇诗歌刻在了牢房的墙上,无声地记录着那段暗无天日的血泪史。

作为美国少⻅现存的移⺠拘留所诗歌遗产,它们既是个⼈苦难的⻅证,也是集体抗争的符号。这些诗歌被收集在《枕底⽆花梦不⾹:天使岛中国移⺠的诗歌与历史》中,记录了移⺠者的思乡之情、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所受待遇的愤慨。 

本文章对天使岛移⺠拘留所墙壁上遗留的135篇诗歌中的12篇进行翻译及逐段分析。

第一首诗: 

西风吹动薄罗裳,山坐高楼板木房。

意好子娘云欲远,月明偏受夜更长。

床头有酒心长醉,枕底无花梦不香。

一幅幽情何心寄,全凭知己解凄凉。 

West wind rustles through silken lace,

The mountain holds a wood-built place.

Thoughts of dear ones drift afar,

While moonlit nights drag on till dawn.

Wine by my bed, yet barren dreams abide—

No blooms are pressed ‘neath where I lie.

To whom can I send this silent plea?

No kindred soul can solace me.

分析: 

诗人以“西风这一殖民强权的隐喻揭开流亡的序幕,阐明了刺骨寒意及漂泊者的窘迫;在风雨交加的形势下,简陋的木楼与故土家园的对比愈发尖锐。秋风吹拂着单薄的衣衫,而对在远方的亲人的思念却吹不散。在明亮的月光下,夜晚显得格外漫长;酒入愁肠反添寂寥,就连梦境也失了花香。末句“墨痕印壁”既是孤独的宣泄,亦是对后来者的无声对话——天使岛的墙壁成了跨越时空的留言簿,每一道刻痕都是不甘沉默的灵魂在历史夹缝中的呐喊:当《独立宣言》渐渐在羊皮纸上泛黄,华人用指甲在松木墙板刻下的诗行却讽刺地成为最鲜活的人权档案 。

第二首诗: 

壁上题诗过百篇,看来皆是叹迍邅。

愁人曷向愁人诉,蹇客偏思蹇客怜。

得失岂知原有命,富贫谁谓不由天。

此间困处何须怨,自由英雄每厄先。 

A hundred verses weep ‘pon the wall,

Each line a sigh of dreams recalled.

Who hears their cries; who shares their pain?

The weary seeks the same reply.

Who dares to claim their loss or gain?

Alone, fate bears life’s bitter strain.

Blame not the chains nor freedom’s cost—

Heroes rise where frost had crossed.

分析: 

诗人从这斑驳墙垣上层层叠叠的上百首诗篇里读出了被《基瑞法案》抹杀的十万个灵魂的集体诉讼书。这些诗歌的内容多是和无数未竟 “美国梦”的最后一丝魂魄对困顿处境的叹息。所谓”由天定”的宿命论背后实际暗藏着对《排华法案》所谓”科学种族主义”的尖锐解构——当白人至上主义自诩为天道,华人移民更信于“或贫或富,皆由天”的逻辑。末句”英雄厄先”的宣言实为对杰斐逊”暴政反抗”理论的跨文化诠释。

第三首诗: 

读罢诗书四五担,老来方得一青衫。

佳人问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 

Through countless scrolls I’ve wandered long,

Till winter crowned me with threadbare blue.

A fair beauty inquires of my years, 

“Fifty springs since twenty-five.”

分析: 

青衫功名与旧金山金矿在时空错位中形成了镜像:诗人回顾自己一生,读了大量的书籍,但直到年老才获得功名。”五十年前二十三”的悖论式表述—这看似戏谑的数字—实际上却是时间的磨练和读书路上的艰难的残酷叠加。当佳人询问化作移民官的质询,诗人用这道代数题解构了”模范少数族裔”神话——在排华语境下,时间不再是线性进步载体,而是无限循环的审查轮回。

第四首诗:

今日为冬末,明朝是春分。

交替两年景,愁煞木楼人。 

Winter’s breath fades with a gentle sigh

and spring will soon draw swiftly nigh.

Seasons shift, two years agone—

Within this house, my sorrow flows on.

分析: 

冬天的尾羽扫过了木楼缝隙,此时春分已经悄悄步入的天平。然而,对于被困在木楼中的人来说,冬至线与春分点只在木楼地板上投下权力的刻度—所谓”两年景”实为《排华法案》精心设计的时效陷阱,通过无限期延宕审查程序,将移民者置于永久临时的存在状态。当节气轮回沦为移民档案室的灰尘,这种时光的流逝只为木楼中苦苦等待的人们带来了满心的愁苦。

第五首诗: 

本拟旧岁来美洲,洋蚨迫阻到初秋。

织女会牛郎哥日,乃搭林肯总统舟。

餐风尝浪廿余日,幸得平安抵美洲。

以为数日可上埠,点知苦困木楼囚。

番奴苛待真难受,感触家垝泪双流。

但愿早登三藩市,免在此间倍添愁。

I dreamed of reaching distant shores,

But tempests raged, and waves forbade my journey more.

When stars aligned—when Weaver met Cowherd’s light—

I boarded Lincoln’s ship, bound for the faraway night.

Twenty days of wind and brine passed

till, weary-eyed, I beheld the promised land.

I thought my trials would soon be through,

Yet here I linger, in a wooden prison penned.

The crew’s harsh hands, their cruelty I bear,

While homesick tears dissolve in silent air.

Oh, San Francisco, grant me your embrace,

And free me of this curseful night. 

分析: 

诗人原计划在去年前往美洲,但因资金问题推迟到初秋。他在七夕之日—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搭乘“林肯总统号”前往美洲,却没想到这是一个没有出口的囚笼。经过二十多天的颠簸,他终于平安抵达;原以为几天后即可上岸,未料会一直被困在木楼中,受到苛刻对待。移民档案中的”数日”与”困囚”形成残酷的对比,暴露出排华体制的荒诞本质:新大陆用着钢铁巨轮缩短地理距离,却用着官僚制度制造出更深的文明鸿沟。

第六首诗: 

夜凉僵卧铁床中,窗前月妹透照侬。

闷来起立寒窗下,愁把时计已秋中。

吾侪也应同敬赏,菲仪无备亦羞容。 

In the chill of night, on an iron bed I lie,

Moonlight spills through the pane, a silver sigh.

Restless, I rise beneath the frost-kissed air,

Grieving time’s swift flight as autumn lays bare.

Let us cherish this moment, this quietness—

For even humble gifts bestow a grace unseen.

分析: 

在寒冷的夜晚,洒进房间的月光如同故人轻抚,却照不暖异乡客的嶙峋瘦骨。此刻,清辉不再是团圆的信使,而是测量文化断层的游标卡尺。诗人感到烦闷,起身站在寒冷的窗前,发现时光已步入秋季—秋月圆满,如铜镜一般映出故土那边中秋宴的烛火,而自己却连一枚月饼也无从供奉。月饼的缺席不仅意味着物质匮乏,更象征着文化基因的强制突变。所谓“同敬赏”,实为囚徒间的苦笑——以清辉代酒,以叹息作诗;礼崩乐坏之夜, 羞赧的不只是菲薄之仪,更是被碾作尘泥的尊严。

第七首诗: 

四壁虫唧唧,居人多叹息。

思及家中事,不觉泪沾滴。 

Stone walls echo with crickets’ weep,

A song of sorrow heavy hearts can’t keep.

The dwellers‘ spirits, frail and shy,

Each memory but a stolen prayer.

Lost in thoughts of home, where silent teardrops lie—

Unseen, they fall, as memories softly creep.

分析: 

四周墙壁上虫子的促织声穿墙入耳,诗人一瞬间恍若听到了故土夏夜田垄的私语,却惊觉此刻身困于方寸囚室里。邻床的每一声叹息都将思乡病传染给每个辗转反侧的灵魂。泪滴坠地时,泪水在木板烙下浅痕,像极了母亲腌渍酸菜的那口粗陶缸——原来最痛的乡愁,竟是连咸涩都带着记忆的温度。

第八首诗: 

闷处埃仑寻睡乡,前途渺渺总神伤。

眼看故国危变乱,一叶飘零倍感长。 

In shadows’ grasp I seek the realm of dreams,

Where time dissolves in silver streams.

The future fades, a shrouded shore—

My heart bears weights it can’t ignore.

I watch my homeland writhe in chaos,

A lone leaf tossed on fate’s wild seas.

分析: 

埃仑岛的夜像是张倒悬的网,困住了所有试图泅渡噩梦的流亡者。故国的烽烟在报纸上燃烧,而自己如枯叶卡在太平洋的漩涡中—既不能随新枝返青,也难成春泥护花。”落叶”的意象解构了传统飘零诗学的悲情——在排华语境下,落叶不再象征归根的必然,反而揭示出种族主义土壤拒绝任何文化根系生长的残酷现实。诗人如同一片飘零的落叶倍感孤独和无助,却不知大洋彼岸的同胞早已被剪成纸片人,在移民官的放大镜下瑟瑟发抖。”埃仑”在诗人方言中与”哀仑”形成语义双关,使地理名称本身成为身份创伤的注脚。

第九首诗: 

牢骚满腹甚难休,裘葛已更又一秋。

满腹牢骚难罄竹,雪落花残千古愁。 

My grievances surge, a restless tide,

As peace retreats to where shadows bide.

Another autumn whispers, and old sorrows rise,

A weight that clings beneath changing skies.

Frustrations swell and drown thousands of scrolls,

Unspent, unyielding, with each breath I take.

As snow descends and blossoms fade to gray,

A timeless sorrow lingers—let it come what may.

分析: 

冬衣换作秋衫,愁绪却如陈年墨渍愈染愈浓。牢骚在喉间结成冰棱,刺得人吞咽艰难,而墙上刻诗的木屑簌簌如雪,掩埋了所有未及绽放的期待。诗人用”雪落花残”颠覆了汉语诗学的伤春传统——当移民官将诉状视为无意义的字符,刻诗的行为便升华为对知识维护的挑战。松木墙板的纹理成为另类书写载体,证明被消音者如何用物质性对抗官方档案的纸张霸权。诗人虽然 肉身困于异国的寒冬,精神却在故园的飓风中碎为齑粉。

第十首诗:

乞巧少四日,搭轮来美洲。

光阴似箭射,又已过凉秋。

屈指经数月,尚在此路头。

至今未曾审,悬望心悠悠。 

Four days before Weaver’s night, 

I sailed for shores beyond my sight. 

Time flies like arrows, swift and keen, 

And now, another fall is seen. 

Months have passed, counted on my hand— 

Yet here I linger on foreign sand. 

No judgment rendered, no end in view—

The scales of justice rusts nearby.

分析:

“乞巧少四日”以一个精确的时间锚点将鹊桥的相会与横渡太平洋的决绝切形成尖锐的对照。铁轮劈开的海浪恰似时光之箭射穿移民梦的靶心—凉秋的再度降临只意味着签证文书仍在官僚机构继续被卡住,不得被批准。移民局玻璃窗反射的不仅是申请人日渐消瘦的面容,更是被行政流程无限拉长的时光。所谓”进步主义”的文明灯塔在此刻显影为永续的等待:他们的手指可以丈量月份,却数不清尊严在档案袋里褪色的次数。

第十一首诗:

夙慕花旗几优哉,实时筹款动程来。

风波阅月已历尽,监牢居所受灾磨。

仰望屋仑相咫尺,愿回祖国负耕锄。

满腹牢骚难寝寐,聊书数句表心裁。

Long I dreamt lands of the free, 

I paid my passage and sailed the sea. 

Through storms and months, I fought the tide, 

Now prison walls hold me inside. 

Oakland is close, yet so out of reach— 

I dream of home, of fields so bleached. 

My heart’s unrest denies the sleep, 

So these lines I write for souls to keep.

分析:

从欣赏绸缎庄橱窗里金线刺绣的图腾到跌入锈迹斑斑钢铁牢笼中,诗人经历了太多。他以”阅月”替代”历月”,将移民监禁体验转化为被迫的经典阅读,每一页都是保释金数额与《排华法案》的条款。市区的灯光在铁窗栅栏上投下祖国田亩的幻影,但在现实里却只有镣铐与锄头的碰撞声。此刻的”牢骚”早已经超越个人的际遇–它早已成为被文明冲突碾碎的个体的宣言。”屋仑相咫尺”的地理错觉,实为文化认知的鸿沟写照:三藩市的灯火在望远镜中清晰可辨,但《华人归化法案》却使这最后英里成为永不可及的文明距离。

第十二首诗:

設莫各從,只可所木。

成道位今,聽惜囚屋。

玉其鄉遠,音英墨拘。

砌間君别,來雄例留。

變皆眾此,策無致幾。

如西歡樓,祖用牽十。

籠式同中,鞭武連天。

If none may follow, then the woods alone remain,

Paths to truth now hum in vain.

Far from homeland, my voice chained tight,

Lost in this cell, chains weigh on my mind.

Farewell to friends who with their tales waved bye,

There’s changes abound—yet hope will not die.

Like the western tower where joy had once fled,

Fate binds me now with smothering dread.

分析:

“设莫各从,只可所木”凿刻出的囚笼既是移民监狱的实体围墙,更是语言异化下的精神囹圄。 “成道位今”的悖论撕裂了淘金梦的华裳,暴露出”听惜囚屋”里锈迹斑斑的现实铆钉。当”玉其乡远”的温润意象和”音英墨拘”的刺目现实实现了碰撞,汉字方块在英文诉状上只得溃散成耻辱的墨渍。”砌间君别”的砖石缝隙,渗出的是整个晚清移民群体被”来雄例留”制度的血泪。诗末”鞭武连天”的暴烈画面将囚室中皮鞭的呼啸与太平洋浪涛绞合起来,那些”祖用牵十”的辫发、变皆众此的麻木面孔,最终在”笼式同中”的结构暴力里用四字一顿的节奏将被抹杀的尊契合入历史的断层带里。这些文言密码中熔铸成文化抵抗的青铜铭文最终使天使岛诗墙成为跨越世纪的种族主义考古层。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我们将立刻删除)

克拉尼图形——听觉与视觉的激情碰撞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38)

作者:陆泓锟

  • 声音?艺术!

最早期的声音艺术可追溯到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路易吉·鲁索洛(Luigi Russolo)被认为是第一位正式用声音来创作的艺术家,他关注于噪音艺术,创造了一系列噪音机器。

路易吉·鲁索洛(Luigi Russolo)制造的乐器
出自《噪音的艺术(The Art of Noises)》,1913

达达主义也开始使用声音做艺术,例如达达主义者雨果·拜尔发明了一种新型态声音诗——无“字诗”,给观众呈现闻所未闻的声音。

1952年激浪派艺术家约翰凯奇·约翰凯奇(John Cage)创作无声作品《4’33”》 ,作品演出过程中只有演奏者打开和关闭钢琴面板发出的微弱声响和观众席上的人们在等待演奏过程中无意识发出的声响。这些环境中细微声响的集合在没有音乐声的音乐厅空间中形成了独特的声音景观, 人们终将注意到自己的声音。该作品的声音环境与听众自身状态形成了对比, 质疑演奏空间, 引发人们对音乐边界的思考, 提醒人们注意聆听环境中的声音。

  • 听见?看见!

声音本身看不见,但是由于声音的自然属性,声音贯穿与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中。美国新媒体艺术家Gary Hill创作的《Meditation(towards a remake of soundings)》,在这个视频里,艺术家将米粒洒在音响上,然后通过麦克风说话,声音从音响出来,米粒就会随着音响的振动,呈现不同的形态,这种形态能随着振动的大小,音频的高低变化。

加里·希尔,《冥想(重塑声音)》,1979-1986
Gary Hill,Meditation(towards a remake of soundings),1979-1986

看见声音听起来很抽象,但其实在我国古代便有了可视化声音的雏形。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鱼洗”?这是一种先秦时期便存在的盥洗用具。其形似脸盆。盆底装饰有鱼纹的,称“鱼洗”;盆底装饰两龙纹的,称“龙洗”。在唐代时,更是有人发明出了能喷水的铜质鱼洗。

通过摩擦鱼洗两侧的金属柄,盆内的水就会飞溅。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便是驻波。那么,何为驻波?驻波是指频率相同、传输方向相反的两种波(不一定是电波),沿传输线形成的一种分布状态。简单说,沿同一传输线传播的两个频率相同的波,经过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后便形成了驻波。如果还是有些难以理解。没关系(https://www.desmos.com/calculator/kq8fxjdhnq)我准备了一个线上计算器帮助你理解。

当我们把驻波移到固体表面上,配合上砂砾等小颗粒,便能得到克拉尼图形。

克拉尼板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矩形和圆形,甚至还可以是小提琴或吉他的形状,只需在中心具有固定约束即可。在板上撒上一种材料,比如面粉、沙子或盐,以便观察图形。接下来,在板的侧面拉小提琴的琴弓来摩擦板,直到它达到共振。

当板受到摩擦时,部分区域会振动,而另一些区域则不动。更具体地说,你可以看到沿着板的波节线的驻波。沙子从驻波振幅最大的区域-波腹,向驻波振幅最小的区域-波节移动,形成克拉尼图形。

且莫小看这些线条,在恩斯特·克拉德尼(克拉尼版的发明人)刚刚将其创造出的年代,它可是为数不多的可视化振动模式的东西。而声音可视化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室内家具摆放。声音可视化甚至可以帮助建筑工程师设计音乐厅,使音乐厅的音响效果不会干扰小提琴演奏者的精湛演绎。通过研究声音的变化、波形、波长、速度和其他特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操纵和再现声音,以及在设计中考虑声音的物理效应。

不仅如此,每种振动波都有其唯一相对应的波形图案,随着音波的频率提高,波所展示的物理图案也越来越复杂而精细。被誉为“隐形世界中的一面镜子”的音流学(Cymatcis)自此成立。它可以应用在非常多的科学领域中。海洋学利用它来研究海豚等海洋生物如何进行沟通,天文学利用它来研究宇宙星系的运转形态,还有人用它来研究麦田圈的形成机制……

引用文献:

克拉尼板如何让你“看见”声音? | COMSOL 博客https://cn.comsol.com/blogs/how-do-chladni-plates-make-it-possible-to-visualize-sound

何谓“声音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CAFA Art Museumhttps://www.cafamuseum.org/exhibit/newsdetail/2461

CAFA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专栏 | 视听共振:声音的视觉演替 – 研创动态 – 中央美术学院https://i.cafa.edu.cn/cafaresearch/resc/?s=173341

如果文献中有任何错误,欢迎指正: )

(本文由UHHC运营处编辑)

The Last Dance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30)

The Film Appreciation Club

电影鉴赏社团

Hanson的影评

我非常喜欢纪录片《最后一舞》的第一集,它讲述了芝加哥公牛队的内部矛盾,特别是迈克尔·乔丹与一些管理层之间的冲突。这些管理者希望在赛季结束后重建球队,而乔丹对此强烈反对,因此,这个赛季被称为“最后一舞”。本集还回顾了乔丹在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经历,这也可以看作是他进入NBA之前的早期职业生涯。

纪录片将精彩的比赛画面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生动展现了乔丹的竞争精神和领导力。此外,它通过交错叙述过去与现在的方式,使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观影体验。

I really enjoy the episode 1 of the documentary <The Last Dance> which talking about the Chicago’s Bull’s internal conflict, particularly between Michael Jordan and some managers, who want to rebuild the team after the season. And Jordan opposes this intensively, so the season became the “The Last Dance”. This episode also reviews Jordan’s experience in the University of Noth Carolina, which can also be his earlier career before he went to the NBA.

It combines thrilling game footage with insightful interviews, providing a vivid portrayal of Michael Jordan’s competitive spirit and leadership. Also, the documentary’s structure, weaving together past and present narratives, creates a compelling viewing experience.

(本文由UHHC运营处编辑,图片来自网络)

Moon 2009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32)

The Film Appreciation Club

电影鉴赏社团

特别注意!本篇内容有涉及电影情节的部分,如果你讨厌剧透,请不要打开!

Camille的影评

看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我发现这部电影比我想象的更有趣。随着克隆人的出现,两个Sam展开了争斗。尽管他们本质上是同一个人,但由于目的和心态不同,他们之间产生了冲突。我认为这一部分对演员的演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而这位演员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也很喜欢这部电影的设定和剧情。

电影中有许多关于Sam的妻子和女儿的镜头,特别是Sam不断重复观看的幸福视频,使他看起来更加孤独。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对Sam产生了深深的同情。每一代Sam都在努力工作,独自承受三年的孤独,但事实却是,这一切都是一场骗局。

有两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是当两个Sam发现所有的克隆人时,这不仅震惊了他们,也震惊了我。想到这一点就让人不寒而栗。第二个场景是第五个克隆人在将近三年后,终于成功联系上了他的女儿,但他收到的第一个消息却是他的妻子三年前已经去世,而女儿Eve如今已经15岁了。更残酷的是,真正的Sam一直都在地球上陪伴着他的家人。这个事实让我感到无比悲伤。

这部电影虽然只有一个演员,但却一点也不无聊。两个Sam互相帮助,试图揭露公司背后的阴谋。他们最终成功了,但这并不像其他电影那样有一个传统的“幸福结局”。在他们发现真相之前,已经有四个克隆人死去了。尽管他们是克隆人,但他们拥有原始Sam的情感和记忆,与真正的Sam并无不同。

最后,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精彩,它的情节出乎意料,让我充满惊喜。而且场景也非常真实,让人身临其境。

After like an hour watching, i found this movie is much more interesting than i thought. With the clone appear, Sams were having a fight. Even though they are kind of a same person but with different purpose and mentality. I think this part really tests an actor’s acting skills, and this actor gave a really great performance and I enjoyed the setting and the plot too.

There is many scenes of sam’s wife and daughter, the happiness video that sam was keeps watching makes him seems more lonely. As movies have developed, I have felt sympathy for sam. Every sam was working hard and suffer loneliness for three years but the fact is every thing is a scam.

There are two scenes that give me a deep impression. The first one is when the sams find all of the clones, that not only shocks them but also shocks me. It is terrifying to think about. And the second one is while after almost three years, the fifth clone finally got contact with his daughter. But the first news he received was his wife died three years ago and Eve is already 15years old. What is even more cruel is that the real sam is always stayed on earth with his family. I feel sad about that.

This movie only has one actor but not boring at all, two sams helping each other and try to expose the conspiracy of this company. They got succeed in the end of the movie but it not same as other movie’s happy ending. Before they found the truth there was already four died clones, even though they are clones but they have the original emotions and memories of the original sam. They are no differences with sam.

In the last, i think this movie is awesome, i can’t guess what is going to happened next and surprised me a lot. And the scene also looks very realistic.

Alvin的影评

我认为《月球》是一部充满魔幻色彩的电影。电影中有一个克隆人Sam在月球上执行任务,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个克隆人。他被告知,只要完成三年的任务,就可以返回地球。然而,有一天,Sam遇到了另一个克隆人,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克隆人,并且认识到了公司的残酷真相——他根本无法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而他的生命只有短短三年,任务完成后就会死去。

因此,他制定了一个计划,帮助第六个克隆人回到地球,而他自己则选择留下。这部电影真的很棒,尤其是主演的表演非常出色,让人印象深刻。

I think Moon is a magical movie, there is one clone Sam carries out the assignment on the moon, but he does not know he is a clone, and he can back to the earth when he finishes the three -year assignment , but one day Sam meets another clone and then he realizes that he is a clone and he has realized the cruelty of the company that he can not meet his wife and daughter and he just has three years to live so he will die after he finishes the assignment, so he makes a plan to help clone 6 back to the earth and he decides to stay. It is really a good film because the the actor performed exceptionally well.

(本文由UHHC运营处编辑,图片来自网络)

“磷火常同日色鲜”———浅析明末农民战争中的土地政策变革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71)

作者:肖子诺

内容提要:明末农民战争是指自明天启七年陕西澄城县农民起义起,直至清康熙三年夔东抗清基地的覆灭为止,长达三十七年的全国性农民运动,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农民起义之一。作为起义主力的农民,在不同地区展现出多样的对于土地政策的变革,诸如李自成“均田免赋”政策、东南地区的“均佃”与“永佃”斗争、孙可望设立营庄等等,对清及近代的土地政策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是阅读《明末农民战争史》后,依据阅读内容及体会,综合相关论文,以北方、东南土地变革为例,探讨地理、生产方式及政治对于起义农民政策的影响。

一.北方及四川地区的均田尝试

(一)明中晚期的土地兼并与社会危机

    万历末年,此时距明朝建立已经过了二百三十余年,作为一个传统的封建王朝,明政府内部腐败滋生,土地兼并加剧,统治根基几乎朽坏。而这些矛盾中,尤以土地问题最为尖锐。由于长期的国内总体和平,两年三熟制的开发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人口发生了巨大增长,数目达到了2亿左右,这就使得人地矛盾急速发展。

而官僚系统的腐败、地主阶级的无节制扩张、小农生产的不稳定性与皇室的穷奢极欲则加剧了土地兼并的进程。时人载“然惟成都府属,自灌抵彭十一州县开堰灌田故名焉。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势豪之家,仆隶多至数百,奸民乘势投献,百姓受其鱼肉。”可见明末土地兼并形势之严峻。

正是在这样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残酷环境与天灾之下,明王朝的危机表现为在北方广大地区的流民与武装抗争。明王朝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制度与地方地主豪绅力量的强大,使得明末农民战争的残酷与阶级斗争的烈度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同时,农民对于分配土地,打击旧贵的要求也十分突出。这也是李自成建立政权后广泛采取暴力均田的客观原因之一。

(二)李自成的“均田免赋”政策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部起义军冲出商洛山,直入河南。在洛阳、开封等地同明政府军展开四次大规模会战,并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在攻陷洛阳城后,李自成初步尝试均分浮财和分配土地,他指出“王侯贵人剥穷民,视其冻馁,吾故杀之,以为若曹。”这样的政策效果立竿见影“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此后,李自成及闯军,打出了“剿兵安民”与“均田免赋”的响亮口号。在击溃明孙传庭所部后,收取了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份,于西安建国“大顺”。在经济上延续了起义时期的政策,“三年免征,一民不杀”推广落实。在进军过程中,暴力均分土地“贵贱均田”的行动,取得了广大农民的响应,“伪党牛金星以慈声惑众,谓五年不征,一民不杀,且有贵贱均田之制,于是人无固志,山西郡县望风解。”这也是李自成能快速平定华北的重要原因。

再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实施均田,基本方式是没收逃亡官绅、大地主土地并分配或者直接由佃农直接认领土地。清人载“闯官莅任…以割富济贫之说,明示通衢:‘产不论久近,许业主认耕。’” “所存田产、牛只、家属,悉为二县民人瓜占” “仆佃悉行侵欠”

在明末土地高度集中的普遍情况下,李自成的“均田”极大改善了底层农民的生活状况,在大顺政权短暂的几月时间内,广大北方地区生产秩序回归,农民生活快速安定.而四川的张献忠所部也实施了类似的政策,与之遥相呼应。

(三)李自成“均田免赋”政策的影响因素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均田在大顺政权的活动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在明末统治阶级的沉重压榨下,农民往往整甲整里地逃亡,耕地大面积抛荒;由于农民军到达的地方,明宗室、官绅大批地被消灭或者窜往他乡,出现了大量无主之田。因而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土地问题反而不显得那么突出。前文提到,在明朝末年,华北广大地区的土地往往大量被皇室、权贵、藩王侵占。这些土地上的佃农,长期依附于官府,被各类爪牙肆意欺压。而李自成对于明朝旧有权贵藩王实施了严厉的打击,不再任用,加之大量南逃官员抛弃其产业。所以在均田过程中,基本是直接安置大量流民于这些“无主”土地上,或者由旧佃农认耕,阻力较小,行政治理更为简单便利。且由于“均田”政策附带执行三年免征政策,这使得大顺政权短期内不置税吏,不以征粮征税额度作为考核标准。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压迫,也令均田政策的执行难度下降。

与此同时,地理原因不可忽视。我们可以看到,大顺政权控制区主要分为三类:1.华北、关中等大规模平原,在这些地区执行均田,测量考核难度较低,治理成本较低;2.陕北、甘肃等存在大规模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有明制下的卫所等军政单位,且这些单位常管理该地区的少量平原聚居区,该地直接继承军屯,不向普通农民均田。3.秦岭、荆襄及伏牛、桐柏山区,这些地区属于大顺军的老根据地,旧有土地关系基本梳理完成,分配任务也先于华北完成,且这些地区地形崎岖,行政单位支离破碎,旧有的官绅力量弱小而山中原本不登记的聚居“棚民”较强,完成均田的阻力最小。

军事因素则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李自成在起义中早期长期被明政府围剿而流动作战,期间官军往往将之重创,他不得不歇马深山蛰伏。在这一阶段,良莠不齐的流民、逃兵队伍不断在艰苦的作战中“淬炼”。尤其在商洛山时期,李自成所部仅剩千人之余,但其部下皆为百战之士,并且建立了对李自成的绝对忠诚。因而在攻略华北之际,这支纪律严明的军队令明军畏惧而降,也使得官绅地主很难跻身“从龙之臣”序列并藉此保全,反而不得不屈从之承认土地的再分配。因此,李自成得以实施了最彻底的“均田”政策。

二.东南地区的争取永佃权斗争

(一)东南地区的特殊情况

明代已经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的财赋已经成为了明政府的根本。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白银大量内流,这也是明朝后期一个的重大经济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东南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也就是“明末资本主义萌芽”,而富豪之家往往置地扩产,这就使得东南地区的土地兼并极快发展发展出了特殊的佃农制度,这也就是顾炎武所提到的“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这种佃农制度的压迫非常残酷,佃农由于人身依附,甚至直接是属于地主的奴仆,往往会受到严苛剥削。“郡邑长吏,受富民贿,纵其多取田租,倍征债息,小民赴诉无所”福建宁化地主收租时,“以二十升为一桶,曰租桶;及粜则桶一十六升,曰衙桶,沿为例”利用度量衡的差异,让佃农付出多四分之一的负担。这些剥削长期存在,使得主佃矛盾不断激化,伴随着北方大起义的风起云涌,南方地区的反抗也开展起来。

(二)佃农的武装斗争与永佃权

明末的佃变,一般爆发于北都覆亡后的弘光、隆武年间,而延续到清朝初年。其中“田兵”和“铲平王”运动最具代表性。

福建宁化县民黄通,“以较正斗斛,裒益贫富为名” 乃连络数十乡为长关,佥其豪者曰千总,总各为部。通有急则传千总,千总传所部,不一日而千百人集矣”他组织起广大的佃农,建立起类似于农民协会的武装组织,调遣乡民与地主家丁对抗,反对高昂的地租和争取永佃权并且调解土地纠纷,“事关有司者,皆取断于通,令(指南明知县)拥孤城而已”

在宁化周边,不断有效仿的运动涌现。“效宁化、石城故事,倡立田兵,旗帜号色皆书‘八乡均佃’。均之云者,欲三分田主之田,而以一分为佃人耕田之本,其所耕之田,田主有易姓而佃夫无易人,永为世业”

在江西中部地区,佃农的武装抗争更具政治追求:

“初,甲申、乙酉间,吉州一大变也。苍头蜂起,佃甲厮役群不逞者从之…每村千百人,各有渠魁,裂裳为旗,销锄为刃,皆僭号铲平王,谓铲主仆、贵贱、贫富而平之也…每群饮,则命主跪而酌酒,批其颊数之曰:‘均人也,奈何以奴呼我?今而后得反之也。’”

主佃斗争的不断激化,让佃农不仅开始争取经济利益,还开始不断地要求政治上的平等,并开始将矛头指向腐败的官府和明朝本身。在斗争中,最普遍的要求就是永佃权,以让佃农不再被地主视作劳具而随意剥削或者退佃夺地,为了这一目标,佃农们往往团结起来形成“田兵组织”作为后盾力量:以武力对抗地主。然而,当官绅豪富请来清军后,这些勇敢的农民大多被镇压处决,“田兵”亦被取缔,但清政府也不能不承认部分佃农的永佃权。

(三)东南佃农抗争的影响因素

应当指出,东南佃农抗争的主导因素是争取经济利益,而非生存。在明末资本主义萌芽中,广大东南地区的农业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不再完全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转向了与世界贸易联系紧密的经营性农业,即“近多闽广侨户,栽烟牟利,颇夺南亩之膏。”烟、棉、桑等经济类作物的生长非常依赖土地肥力,其对于土地的消耗十分惊人,在化肥普及前,常以豆饼肥田,如若不然必须时时休耕。这样的经营方式并不是自耕农可以负担的,因而才会出现由大户购置大片土地,由组织佃农或雇农的生产模式。因而在永佃权斗争中,佃农们并不是要将土地均分然后重返小农模式,而是要在这样的经营模式中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保障劳动的稳定性。永佃权在契约中不可转让,但却能使佃农在五十年乃至几代和世代劳作的安全,理论上可以以之作为依据,抵抗地主的过分剥削与退佃行动。

当然,地理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东南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区域均为平原,但是更多的地区处在东南丘陵地形区,地形起伏不断,不像华北地区有大型平地,明朝官绅有识者也说“均田可行于北而不可行于南。北方地广人稀,南方人稠而土窄。”“松苏若行均田,则人只得一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彻底理清土地产权、划分合理的产权范围实行“均田”十分困难,农民的教育水平基本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因而“均佃”的集中、合作劳动是十分符合现实要求的。另一个地理要素是河流,且洪涝灾害频发,因而维持水利设施十分必要,这样的“均佃”“永佃”措施,实际上也是便利于地主与佃农协商建设水渠水坝,并修缮设施。

三.总结

明末农民战争中中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者都在共同致力于解决土地兼并的矛盾,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土地政策变革呈现多样化。但在共性上,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是同旧有的明朝的高度土地集中的对抗,是在客观上减轻农民负担,起发展生产力作用的。这些创新,例如永佃权在清律中被肯定为合法,而均田的尝试则被后世革命者作为经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民生主义”主张就吸取了李自成的教训。

内容由UHHC运营处编辑

浅析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策略方法——以北京伊斯兰教为例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69)

A brief Analysis of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A Case Study of Islam in Beijing

作者:王悠粟

摘要:北京伊斯兰教历史悠久,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在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生活的各方面已经彻底的本土化。本文通过对北京伊斯兰教建筑特征,教务制度,楹联牌匾,寺藏文物,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究,挖掘北京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特征,从文化融合、社会交流、发展传承等维度提出宗教本土化的方法策略。促进宗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包容与和谐,减少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为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伊斯兰教、北京清真寺、文化融合、宗教本土化

Abstract: Beijing has a long history of Islam, which has gone through the Yuan, Ming, Qing, Republic of China, and has been thoroughly indigenized in all aspects of Islam and Muslim lif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slamic architecture, educational system, couplets and plaques, temple collection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Beijing,  excavat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digenization of Islam in Beijing and propose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religious indigeniz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social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This research is helpful to protect and inherit cultural heritage, enhance social inclusiveness and harmony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reduc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achiev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Islam, Beijing Mosque, Cultural Integration, Religious indigenization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世界性宗教之一。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享誉世界的六朝古都,历经金,元,明,清,北洋政府,新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史记载的,北京最早的清真寺是牛街礼拜寺。该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伊斯兰教与北京文化的融合集中体现在建筑特征,教务制度,楹联匾额,文物古迹,经学教育五个方面。公元10世纪初,伊斯兰教自中亚、西亚和中印半岛两个方向陆续传入北京。牛街清真寺被认为是北京最早的清真寺院之一,创建于公元996年(辽圣宗十三年)。大明王朝建立后,朱氏政权推行民族宽容与宗教和解政策,在修葺辽、元时所建清真寺院的同时,又新建了花市清真寺等4座清真寺院。清代(1644—1910)是北京伊斯兰教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清顺治至光绪年间(公元1640—1900)北京又陆续兴建清真寺30多座。1948年,北京地区有清真寺46座,2012年已增加到70座。现在,北京市登记的清真寺共有71座[1]。伊斯兰教与北京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性,也体现了伊斯兰教本身的适应性。

Islam is one of the world religions founded by Muhammad in the early 7th century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the world-renowned ancient capital of the Six Dynastie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fter Jin, Yuan, Ming, Qing, Beiyang governments and new China.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earliest mosque in Beijing was the Niujie Mosque which was first built in the second year of Zhidao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integration of Islam and Beijing cultur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ive aspect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educational system, couplets and plaques,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sites, and Confucian educ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0th century AD, Islam was gradually introduced to Beijing from Central Asia, West Asia, and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The Niujie Mosqu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earliest mosque courtyards in Beijing, founded in 996 AD (the 13th year of Emperor Shengzong of Liao).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Zhu regime implemented policies of ethnic tolerance and religious reconciliation. While repairing the mosques built during the Liao and Yuan dynasties, it also built four new mosques, such as the Huashi Mosque.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0) wa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slam in Beij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hunzhi to Guangxu in the Qing Dynasty (1640-1900 AD), more than 30 mosques were successively built in Beijing. In 1948, there were 46 mosques in the Beijing area, and by 2012, the number had increased to 70. Currently, there are a total of 71 registered mosques in Beijing. The integration of Islam and Beijing culture reflects the strong inclusiveness and assimi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adaptability of Islam itself.

1.2 研究意义

李林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五条路径》一文中就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的方法做了介绍,从政治认同,社会身份,宗教制度,教职人员,思想文化五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初步上奠定了伊斯兰教中国化路径研究的基础[2]。宗教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涉及到不同宗教信仰与本土文化传统相互交流融合。但是,目前关于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策略方法相关理论研究尚且不足。本文以北京伊斯兰教为例,介绍北京伊斯兰教本土化融合的方式,提出宗教本土化的方法策略。该研究可以丰富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理论研究,探索其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同时,还可以促进宗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寻找宗教信仰和本土文化的共通之处,实现宗教与本土文化的和谐共生,对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In his article “Five Paths of Sinicization of Islam”, Li Lin introduced the methods of localizing Islam in China, elaborating in detail from five aspects: political identity, social status, religious system, clerical personnel, and ideology and culture, which initiall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path of Sinicization of Islam.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is a complex and diverse process, involving the mutu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s. However, there is currently a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Beijing Islam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ways of localizing and integrating Islam in Beijing, and propose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localizing religion. This study can enric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relevant issues of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find commonalities between religious beliefs and local culture,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an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social harmon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二、北京伊斯兰教本土化融合特征

2.1建筑特征

建筑特征是指能够展现建筑所处的时代或地域的特殊风貌,包括建筑的外观,结构,内部设计功能,文化内涵等。伊斯兰教建筑特征是遵守伊斯兰教信仰规范,清真寺大殿为主体建筑,面相麦加天房的方向,装饰物种不能有禽兽动物。北京的建筑特征以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设计精美,每座四合院都有自己的“中轴线”完美的对称[3]。北京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清真寺)的独有特征就是融合了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清真寺保留了中式建筑的传统审美,其都为中式四合院,且有建筑上明显的中轴线特征,有的清真寺使用了影壁[2],具有强烈的中国古建筑特点;同时,清真寺也展现了伊斯兰教的特征,根据伊斯兰教的教规,清真寺的建筑装饰中没有任何动物兽类,影壁上为阿拉伯语经文,长廊的装饰大多使用几何图案和阿拉伯语经文,经文均为使用中国传统毛笔书写的阿拉伯文书法,撰写的十分圆润,体现了清真寺的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场所的特征,与中式建筑特征做了有力的补充。

2.2教务制度

教务制度指的是通过内部共识确定的宗教礼仪,宗教仪式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过程。伊斯兰文化在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坊制,乡约制,和乜贴制。

一是教坊制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大众派采用了“教坊制”,在甘肃河州、青海西宁一带的一些穆斯林聚居区中很盛行。教坊制是指将清真寺组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务组,另一部分为寺务组,各清真寺之间互不隶属,一般一个教坊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形成独立的宗教社区,教坊制是适应穆斯林在全国范围内散杂居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在历史上对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以及回族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促进了清真寺院经济的发展[4]。”教坊制“,就是在最高统治者的授意下,为更好完成自我管理产生的一种制度,融合了中华文化中央集权式管理,是在阿拉伯文化形成的伊斯兰教社区里做一种中国式的管理,这种制度完善了伊斯兰教的内部关系的处理,促进了各个教派的发展。

雍正年间,清朝统治 者为了加强对穆斯林的控制,在西北地区广泛的推行乡约。“乡约”的意思是一乡的首脑,由该乡的首脑担保和监督教坊内穆斯林的行为活动,防范违禁之事的发生。最初推行是在 雍正年间的甘肃河州地区,后来推广到西北地区穆斯林聚居地, 之后这种乡约发展成为了寺约和回约。多为有权有势的高层担任。下层有乡老协助一般的工作,比如管理清真寺的财产、调节教坊内民众纠纷、筹办各种宗教活动。他们虽然不是教职人员,但在教坊内逐渐开始掌握实权。这样的制度促进了早期伊斯兰教的内部管理制度,伊斯兰教逐渐开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高了穆斯林社区管理的自主权。

中国的清真寺是依靠”乜贴“的收入作为清真寺的运转和阿訇的生活来源的。而”乜贴“的获取方式并不是清真寺里的乜贴箱,而是穆斯林在请阿訇念完经之后的穆斯林自愿的捐款。在伊斯兰世界,乜贴的作用并没有像中国伊斯兰教这样强调重要性,伊斯兰世界更多强调的是“天课”,即穆斯林的五大功修之一,即为捐款。而伊斯兰教在传入中国之后,乜贴作为穆斯林对清真寺,阿訇的捐款,成为了清真寺运营的重要方式。乜贴制的产生,使中国伊斯兰教探索出了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在非全民信教的国家,找到了一条自养的道路,保证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独立性。

2.3楹联匾额

楹联、匾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中国人长期使用的排列整齐的方块汉字有很深的关系。中国清真寺楹联、匾额以其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和中国穆斯林民族风格为特征,作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特殊产物,在中国楹联匾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楹联匾额绝大多数只在回族清真寺出现[5]。中国伊斯兰教与本土文化融合在楹联匾额上主要体现为正统性与合法性特征,即中国伊斯兰教源于西域继承了伊斯兰教的正统性,和关于历代帝王君主的匾额所体现的合法性。在前者正统性方面,北京牛街礼拜寺“率由旧章“为极好的例子,其强调了伊斯兰教来自于西域,遵照伊斯兰教正统派的教义教法进行宗教活动的理念;在合法性方面,北京花市清真寺的院子里,有一块”上谕亭“,其为清朝雍正七年颁布的保护回民的圣旨,体现了其合法性。北京清真寺悬挂这些楹联与匾额,体现的不仅是中国的伊斯兰教来自于西域,而且受到本地最高统治者的肯定,使伊斯兰教在本地社会地位不断巩固提高。

2.4寺藏文物

北京清真寺的寺藏文物主要分为几种:手抄本《古兰经》,伊斯兰教典籍,陶瓷工艺品,铜器,石刻,拓片及录文等,这些文物均体现着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以手抄本古兰经为例,北京东四清真寺有一手抄本《古兰经》,此乃为公元1318年,东四清真寺的一位名叫穆罕穆德.萨拉的伊玛目手抄的[]。全文古兰经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竹笑小楷,清秀、娴熟、矫健。由于阿拉伯文长期在中国流传,将阿拉伯语中的经文写成中国书法的形式并悬挂在清真寺和穆斯林家中,是中国穆斯林的一大创造。许多穆斯林国家元首在访问中国时,都以能看见这部经为荣。不仅是手抄本古兰经,陶瓷工艺品更是能体现伊斯兰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中国瓷器初创于商代,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做出的重要贡献,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而北京清真寺中的陶瓷工艺品,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其都有鲜明的中国工艺和伊斯兰文化特色。如牛街礼拜寺藏的“青花开光阿拉伯文三足筒形炉“,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作品,炉身有三处阿拉伯文开光,分别译为”真主是掌管品级者“”真主是掌管知足者“”真主是善者的最善“。总之,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文物中有着丰富的体现,寺藏文物的存在,不仅反映着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也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中的独特影响。

2.5经学教育

经学教育是指中国穆斯林在清真寺和伊斯兰教经学院中进行伊斯兰教传播的教育形式的统称。北京伊斯兰教中的经学教育深度体现了伊斯兰教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在经学教育形式上,北京清真寺自明代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这是一种中国穆斯林独创的将中国文化中“私塾“的概念放入伊斯兰教人才培养工作当中的形式辛亥革命前夕,“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十分盛行,新式学校已经出现。1907年,阿訇王宽在牛街清真寺中创办了新式的清真师范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伊斯兰教现代学府。王宽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礼拜寺附设之经学,教学方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与学塾”等落后状况。在经学教育内容上,除了继续开设原本就有的经堂教育课程之外,增设了读经法、作文、会话等阿文课和国文课。课程设置既有经学,又有汉学;既有伊斯兰教课程,又有文化课题,目的是为了使新式学堂里的学生具有适应时代潮流的能力。1908年,王宽又在牛街礼拜寺的后院创办了清真寺两等(初等与高等)小学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为穆斯林子弟所设立的伊斯兰小学。清真寺两等小学堂被称为“北京新式学校的摇篮”。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了北平成达师范,西北中学,燕山中学,成立了国立回民学院,在此基础上设置了阿拉伯语专修班。1955年,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在阿拉伯语专修班的基础上成立。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按照7:2:1的比例开设了宗教课,文化课,专业课[8]。在这些课程中,《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选》成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必修课。

三、宗教本土化的方法策略

3.1加强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

加强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有助于丰富文化内涵,拓展本土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增强宗教的本土化。一是了解本土文化需求。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人文传统等,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根源,形成和演变过程,挖掘本土文化中与经学思想契合的核心价值观。二是理解整合经学文化思想。梳理经学文化思想起源发展传承脉络,整合经学思想中的核心原则和本土文化特色,就其中内容做出符合时代进步的阐释,创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理念,探讨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途径。三是推动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设立研究项目支持和鼓励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研究实践,保障经学思想传承和发展;组织经学文化讲座、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会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融合活动。综上所述,加强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需要长期的努力推动,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发掘并创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价值。

3.2促进宗教组织同当地社会交流

促进宗教组织与当地社会交流,有助于促进社会对宗教的了解,促进宗教融入当地社会。首先,加强开放对话。宗教团体要通过不同形式举办学术活动进行学术研讨,对本宗教历史文化进行研究阐释;将宗教场所向公众开放参观,促使公众了解宗教,消除误会;与其他宗教不定期的联合举办一些活动,促进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交流。其次,加强文化交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公益慈善和知识讲座,建立起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鼓励不同宗教团体和社会成员进行交流,促进社会对宗教的了解和包容。最后,加强合作支持。在公益慈善方面,宗教组织要与社会各界机构合作,开展合作项目,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如贫困、教育等领域;社会各界可以为宗教活动提供场所、资金等支持,实现双向合作。综上所述,促进宗教组织同当地社会的交流合作,能够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繁荣。

3.3 保证宗教教育发展和宗教传承

有效地促进宗教教育发展和宗教传承,确保宗教传统得以延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一是完善宗教教育体系。要推动全国性宗教院校夯实本科、硕士教育基础,探索博士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形成本科、硕士、博士齐备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经学院校的主渠道作用,设计系统全面适应时代发展的宗教教育课程。二是发展现代宗教教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尊重并理解宗教传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体现多元文化和包容性的价值观,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宗教教育课程,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前瞻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三是努力培养“双通”人才。加强宗教院校教师的培训,确保其具备深厚的宗教知识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努力办好全国性宗教院校,完善人才培养规划,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落实培养措施。综上所述,保证宗教教育发展和宗教传承,能够更好的加快宗教本土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结语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京的伊斯兰教,起始于辽朝,延续至今。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中,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不断交流交往交融,最终,伊斯兰教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宗教和本土文化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北京地区的伊斯兰教在建筑特征上吸收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思想,在修建清真寺(宗教活动场所)的过程当中,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样本,吸取了一定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元素;在教务制度上,服从政府的管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教坊制度;在清真寺的艺术装饰特别是楹联匾额上,使用中国书法和汉语中的成语,阐释伊斯兰教教义;在寺藏文物上,以中国文化中的特色中的特色瓷器、书法等为代表,将伊斯兰风格的装饰及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其中;在经学教育上,将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概念用于培养伊斯兰教人才,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堂教育”办学模式。大力加强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不断促进宗教组织与当地社会交流,切实保证宗教教育发展以此促进宗教传承,是北京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历史经验。总而言之,宗教在任何地区都面临着发展传播的困难和考验,将宗教与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并进行传播才能更好的发展宗教,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

参考文献

[1]丁慧倩.明清北京城区及关厢地区的清真寺[J].回族研究,2015,25(01):32-39.DOI:10.16023/j.cnki.cn64-1016/c.2015.01.006.

[2]李林.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五条路径[J].世界宗教文化,2020,(03):107-115.

[3]佟洵.北京清真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穆斯林,2004,(03):25-28.DOI:10.16293/j.cnki.cn11-1345/b.2004.03.008.

[4]王晶晶.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征——以格底目派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2,(12):198+200.

[5]何秀林.[J].中国穆斯林,2018,(04):28-30.DOI:10.16293/j.cnki.cn11-1345/b.2018.04.011.

[6] 北京东四清真寺古籍文物整理完成, http://iwr.cass.cn/xw/201608/t20160809_3417130.shtml

[7]传统经堂教育课本十三经教材(简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cyNDUxNw==&mid=2247485688&idx=2&sn=a23ae69d508acaf94f2ad9305d2565f2&chksm=ea028f32dd750624ed9b2d865edace786ed29df339114f0ebc749c1a0927ef4d803a475567f2&scene=27

[8]中国十大伊斯兰教经学院.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DExMjg5NA==&mid=2718089623&idx=3&sn=52818880831c81d69ad66273c95b9f62&chksm=bc6e20868b19a990ec8c9b70825df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我们将立即删除。

突厥兴衰(II):唐朝崛起与突厥的互动与冲突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59)

作者:汲长锦

一、突厥与李渊

大业十三年(617)是一个热闹的年份。河北窦建德,山东徐圆朗,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陇右薛举和凉州李轨纷纷起兵造反,偌大隋朝,瞬间四分五裂。

经历了先前的北齐北周相争,突厥显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原大乱,才对突厥有利。同时,各造反军阀也急需一个强大的靠山帮自己稳住阵脚。你情我愿,突厥便对几方势力均有所支援。梁师都和刘武周直接被突厥封为可汗,窦建德也与突厥眉来眼去。突厥还趁机南下入侵。5月17日,数万突厥精兵进犯太原,而此时的太原留守,正是我们的老熟人李渊。

当李渊看到天下大乱,自然也有反意。杨广并不放心李渊镇守边关,安排亲信王威和高君雅在旁监视。突厥进犯反而给了李渊便利,李渊直接以此为借口诬称王、高通敌引来突厥把二人杀了,又设疑兵之计使突厥部队吓走。

对于抱有野心的李渊,与突厥的关系显然是他必须考虑的要害。突厥退兵之后,他立刻亲自起草了一份相当有水平的外交文书。他建议可汗与他修好(若能従我),以后征伐所得的财宝男女,“皆可汗有之”。这封文书先自称为正义之师,又以谦卑态度示突厥,更是抓住了突厥人贪财的核心利益。但突厥显然已经不是那个单纯少年了。始毕可汗看穿了李渊的反意,给去的回信先盛赞李渊英勇,然后骂了一顿杨广,劝进李渊称帝。

李渊犯难了。他本来想的是既要皆拥护隋室招揽人才,又要团结突厥防止背刺,现在突厥却希望他与隋一刀两断给自己当狗。他决定演一出戏。

李渊收到突厥回信,勃然大怒,表示坚决不与突厥合作,要断绝关系。裴寂和刘文静劝他,他直接开骂,表示自己有底线。直到六月李建成李元吉率军汇合,裴寂又一次提出“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反杨广不反大隋,对突厥和大家都有个交代。李渊这才“欷歔不得已”地同意了。

二、大唐创业

自从向突厥认怂,李渊的创业之旅顺利了很多。与突厥勾结的梁师都刘武周看在突厥面子上不好南侵,李渊得以从容地入主长安,另立代王。

然而随着李渊势力一步步扩大,甚至有了一统天下的气势,始毕可汗就很难遵守曾经的誓言了。从李渊称帝前后到颉利可汗上位,突厥曾多次策划对唐的军事行动,但都因各种原因失败了。

618年四月,西秦霸王薛举联络突厥与梁师都,打算一起进攻李渊。但五原太守,李渊和突厥的双面间谍张长逊提前获知,假传唐国诏书与突厥方,诈称李渊已经知道突厥等势力的谋划,缓住了突厥。随即李渊派宇文歆出使突厥,解决了这次危机。不久,唐灭西秦,薛举之子薛仁杲被斩首(薛举已病亡)。

不过,李渊仍没有跟突厥彻底撕破脸。5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时,突厥派使者道贺,李渊仍以上宾之礼招待。但到了619年凉州军阀李轨也行将覆灭,唐眼看就能东出中原一统江山,突厥坐不住打算亲自下场了。始毕可汗率众陈兵朔方,却突然暴毙,入侵之事不了了之。随后其弟阿史那奚纯继位,是为处罗可汗。620年处罗可汗再次计划攻唐,结果同样在战争发动之前暴毙身亡。接连两任可汗的突然去世,迟缓了突厥的进攻步伐,若非如此,李唐也许就要面对一场生死战了。

621年窦建德和王世充政权覆灭,大唐日渐强盛,李渊对突厥的政策也就有了相应的改变,不仅与突厥开始互相扣留使节,武德八年(625),唐与突厥的往来文书形式由书改为诏,可以看作唐放弃对突厥以屈求伸,以下对上政策的标志。这几年里,唐与突厥的边境摩擦也逐渐增多。

对于唐朝而言,需要操心的不止外面的突厥,也有国内的党争。二者叠加,便牵出了一场重头戏,也是一场可以从中窥见两国命运和历史必然的事件:渭水之盟。

三、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自己的亲哥亲弟。突厥很快从梁师都那里得到消息。八月初九李世民称帝,八月十九突厥颉利可汗就进犯泾州,仅一天就进犯至武功。到24日已经达到长安城外渭水河北的高陵,京师告急。接下来的历史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

在正史里,唐太宗可谓神勇无敌。突厥派来执失思力当使者勒索钱财,太宗直接就是一通人身攻击加外交谴责,甚至要杀执失思力,最后把思力暂时囚禁于门下省。随后,唐太宗只带着萧瑀等六个亲信来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隔河谈判,竟然成功吓住了突厥大军。30日太宗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河边斩白马为盟,突厥退兵。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大抵如此记载。但另一份史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那就是我们方才提到的执失思力的墓志铭。

在这篇墓志铭中对执失思力一生的阐述中提到,执失思力出使长安并不是刺探军情或者耀武扬威,而是为太宗献策。而太宗的反应也并不是怒火中烧,而是大喜过望,与思力歃血为盟。那么,这两种记载孰是孰非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在突厥发兵的动机。626年突厥兵临城下的时候,李靖在灵州,李绩在并州,屈突通镇守洛阳,长安城内实际相对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突厥真的是抱着一举灭唐的意图前来进攻,无论唐太宗在渭水前表现的如何神勇,大约用处也是不大的。就算突厥害怕李靖回援截断后路而退缩,至少也应该先大规模进攻几日,攻城不克,再做定夺。可唐太宗仅凭单骑和嘴炮就成功退敌,未免有些不真实了。另外,如果唐太宗真有如此神勇,却与颉利可汗隔津谈判,将大军甩在身后。彼时,李世民刚刚上位,如果能单骑退敌,那正是提升自己威望的契机,应当在阵前表现一番才是,也没有道理背着军队与颉利可汗密谋一般地谈判。

于是我们便得出一个结论:此次突厥进犯并不真的是为了消灭唐,而是同以前的所有军事行动一样,只不过为了勒索钱财掳掠人口而来。

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要知道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外不养闲人,无论是北魏还是蒙元,都是在草原上崛起,并且一路南下获取中原的统治权。怎么唯有突厥就如此胸无大志呢?

这个问题必须从气候的角度考虑。比如蒙古崛起时正处于宋代全球气温较低的时期,北方草原相对不适宜生存,本就好战的游牧民族自然会觊觎中原,试图控制更多的生存资源。但在唐初,全球处于温暖期,以至于青藏高原上都能发育出吐蕃那样的强大王国,北方的草原想必也更加适宜人类居住,那么游牧民族也就没有足够的生存压力去逼迫他们抛弃家园入主陌生的中原地带。就算有梁师都之流的带路党挑拨,突厥统治者也不会有足够远大的理想和信心彻底取唐而代之,不如就把唐朝当作一个提款机,时不时抢点金银财宝男女奴婢,在自己的老家蒙古高原上沉迷享乐,舒服一天是一天。

之后把这一点搞清楚,那么聚焦回小的历史视角上,我们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唐太宗明白突厥只不过是趁唐朝内乱前来劫一笔油水,结合我们提到的执失思力墓志铭,这一关键情报也许并不是他自己悟出,而是那个早就支援并效忠过唐的执失思力所给出的。否则也无法解释执失思力明明险些被杀后来还受到太宗赏识。那么对于新旧唐书里记载的唐太宗要杀思力的桥段,即非杜撰,想必也只是两人演的一出戏罢了。

同样,我们也可以解释渭水河前的那场谈判。太宗之所以只率亲信,与颉利可汗交涉是因为他所说的并不是你们有多违约,我们有多强大之类的狠话,而是“给你们多少钱你们才打算走”云云。从结果来看,颉利可汗显然得到了满意的价码,与太宗结盟退兵了。

从过去的历史来看,突厥人还是有一定政治权术的,但其战略眼光显然不够长远。与之相对应的是,早在李渊当政时期,就已经将对突厥政策路线改为以战求和,而当更加有能力和抱负的唐太宗继位,更是对李渊曾经的委曲求全深感遗恨,在这种情况下,太宗又能容忍突厥在自己的卧榻之侧酣睡多久呢?

四、 秦王破阵乐

我们之前说过,贞观初年的气候是逐渐变暖的,但当气候变化之时,也往往伴随频繁的自然灾害。贞观初年的唐朝同时经历了旱灾,蝗灾和霜害,民生艰难。然而,“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百姓即时到四处乞食的地步,也不埋怨朝廷,即使有些夸大,也可以看出贞观初年的大灾至少没有导致更大的社会动乱。

那么,唐太宗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治理国家的呢?

首先是强调治国的“静”,也即不滥用民力,让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得到保障。为此,唐太宗减轻赋税,赋税征收从按户征收变成按田亩征收,考虑到了征税的贫富差距;裁汰冗官,把官职从隋末的两千五百多个精简到六百多个。另外,唐太宗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仅贞观元年就有四项较大的水利工程,提升亩产量;唐太宗还完善了仓储制度,设置常平仓平抑粮价。唐太宗也很重视人口增长,不仅下政策鼓励婚配生育,也从突厥赎回了大量人口。

自然灾害显然不会只侵袭唐朝,突厥也遭遇了严重的寒潮,畜牧业受到严重打击,那么突厥对此有什么应对措施呢?

答案是没有。颉利可汗甚至加重了对草原各部的征税,导致铁勒部的薛延陀和回纥部落直接叛乱,颉利可汗派侄子突利可汗平叛失败,气的把突利连囚禁带拷打的羞辱一通。突利可汗感觉自己地位不保,干脆投了唐朝。唐朝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开展外交攻势,薛延陀,契丹,仆固等部落尽皆归附,狗腿子梁师都也在628年被灭,东突厥已成孤家寡人。

颉利可汗慌了,准备向唐朝称臣求和,但已经太晚了。

629年十一月,唐太宗以李靖为总指挥,率六路大军十万人剿灭东突厥。此时,唐军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府兵制,士兵从各地折冲府调遣,尽管突厥一向号称勇猛善战,成建制的唐军战斗力已经在突厥之上。由于防范铁勒部叛乱,颉利可汗已经把牙帐迁到了阴山以南的定襄,结果被李靖以三千骑兵奇袭,只得迅速逃往漠北。而在白道,李绩早已恭候多时。颉利可汗在白道与唐军激战,被打得大败,一路逃到铁山,派出使者向唐太宗谢罪求和。但李靖和李绩没有给他这个重整旗鼓的机会,甚至不顾唐朝使者唐俭还在匈奴人手里,直接突袭铁山,打头的先锋正是日后的名将苏定方。

颉利可汗毫无防备,只得出逃,突厥十几万大军就这样被李靖一万精兵俘虏。他试图北上,却又被李绩在碛口拦截,穷途末路之下,逃往灵州西北,投奔自己的叔叔苏尼失可汗。灵州都督李道宗得到消息,逼迫苏尼失交出颉利可汗,苏尼失无奈之下把颉利捉回,交付唐朝,东突厥就此灭亡。

贞观四年四月初三,唐太宗在顺天门大设排场,迎见颉利可汗。他免去颉利可汗的死罪,从此,塞外漠北前来归附的部落不绝于途,突厥的历史也告一段落了。

(本文由UHHC运营处编辑删改)

突厥兴衰(I):从附庸到汗国的历史演变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80)

作者:汲长锦

突厥,是曾长期影响我国古代中央王朝的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据《北史实厥传》记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即突厥祖先为匈奴附属部落。北史中还载有其起源的神话:突厥祖先之部被邻国所灭,仅剩的男子由母狼所养,长大后与母狼交合。后母狼产下十子,与西海以东(即高昌国西北)各部女子婚配,各为一姓。阿史那姓之子最为贤德,遂为实厥首领,因其祖先由母狼孕育故以狼为图腾,并在牙门建狼头纛以示不忘本。

而根据学者综合各类史料研究推测,认为突厥源自西汉时代匈奴西北的一个丁零人部落联盟,称为索国,公元前52年被郅支单于所灭。其残部于公元90至126年崛起,发展为四大部,其中纳都六设部始称突厥。西晋时其一支南下至阿尔泰山以南之地,与当地阿恶氏融合成为突厥王族阿史那氏。东晋时再度南下至高昌北山并在此地学会了冶铁技术。后于公元450年-460年之间依附于柔然,为其锻奴部落。

依附柔然期的实厥逐渐强盛,由于柔然对期附属部落实行残暴统治,羽翼渐丰的突厥因此对柔然愈加不满,意图摆脱甚至推翻柔然统治。545年,由宇文泰控制的西魏与高欢所控制的东魏于玉壁城激战,双方为确保战事发生时北方边境安稳,分别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结盟。其中西魏派遣使者与刚刚崛起的实厥部订立盟约,这也标志着突厥正式登上了东亚地区的政治舞台。6年后的551年,同样不满于柔然统治的铁勒诸部举兵南下,养精畜锐已久的阿史那土门击败并收服铁勒诸部,后向柔然求亲。然而其请求遭到拒绝,阿那瓌还遣传羞辱土门,土门大怒,斩其使者。次年突厥向柔然发动战争取得胜利,柔然可汗兵败自杀,宗室南附北齐,阿史那土门遂自称伊利可汗,标志着突厥汗国成立。

此后突厥汗国逐渐强大,并与北周和亲。公元563即北周保定三年,北国宇文护决定联合突厥进攻北齐。周军北线由大将军杨忠率军进攻北齐鲜卑六镇之地,南线由宇文护亲领牵制齐军主力。北线军攻势迅猛,连克北齐二十座军镇,突厥见此便由木杆、控地头、步离三可汗率军十万南下策应北周。但因北周军长途奔袭,士卒疲弊,被北齐晋阳守军大败,突厥遂北撤。

其后十数年间,突厥与中原政权时战时和,势力范围逐渐扩大。日益强大的突厥汗国屡次侵扰北方边疆,已然由曾经的联合对象转变为了巨大隐患,对中原王朝的边防压力持续增加。因此自北周武帝宇文邕起北周朝廷便开始筹划平定突厥,但天不假年,在灭北齐统一中原后不足一年宇文邕病逝,灭突厥一事遂搁置。581年杨坚篡位建立隋朝,在其谋划南下伐陈时突厥再次,使隋朝君臣将战略调整为先处置突厥再灭南陈的顺序之上。

在此期间,实厥内部权力斗争也日益激化,其政权内部汗位之争的而产生的矛盾逐渐显现。在隋代北周的政权交替期间,完厥内部也经历了一次汗位继承。第一任可汗阿史那土门之子即继承其兄阿史那俟斤(木杆可汗)汗位的佗钵可汗去世,留下遗言由阿史那俟斤之子阿史那大逻便继承汗位。然而,由于大逻便之母出身低微突厥贵族对其继承汗位不满,息记可汗之子,负责管理突厥东方部落的尔伏可汗阿史那摄图更是来到王庭威胁称:“若立庵逻(佗钵可汗之子阿史那庵逻)者,我当帅兄弟事之,若立大逻便,我必守境,利刃长矛以相待。”在摄图的干预之下,庵逻最终继承汗位。庵逻即位后,大逻便因丢失汗位愤愤不平,时常遣使至王庭辱骂庵逻,庵逻不堪其扰让位于阿史那摄图,是为沙钵略可汗(自立,以下简称沙钵略),并以都斤山设王庭。

沙钵略设王庭后庵逻即东迁至独洛水此后大逻便仍不满,沙钵略因其兵强马壮,有所忌惮遂封其为阿波可汗,统治都斤山以西至金山之间的疆域;并封其叔父(阿史那土门兄之子)阿史那玷厥为达头可汗统治金山以西的突厥领土。至此,突厥内部形成了四部分立的局面。北周时赵王宇文招之女与突厥和亲嫁给佗钵可汗,根据突厥习俗在佗钵死后成为沙钵略可汗之妻。千金公主得后隋代北周极为悲痛向沙钵略请求发兵为父复仇。而突厥也因隋对其待遇下降,不及昔时周、齐,便联合北齐残余势力营州刺高宝宁以北周宗亲名义发兵南下。

突厥来犯后,杨坚下令在北方边境修筑长城:并调遣军队北上驻防。幽州、长安、并州防备突厥进攻。此时,曾护送千金公主出嫁,与沙钵略之弟,饱受兄长猜忌的阿史那处逻侯关系密切的奉车都尉长孙晟向杨坚上书分析称:“达头兵势强于沙钵略,地位却在其之下,二者之间矛盾已显露,若从中离间,二者必然开战;又处罗侯内心诡计多端而势力小,在国为笼络人心,受人爱戴遭到猜忌;此外阿波可汗畏惧沙钵略而受其指挥,但本性首鼠两端。”长孙晟提出应对突厥采取远交进攻的离间策略,与阿波可汗、处罗侯结盟,并联合周边部落以削弱突厥。不久后,杨坚依长孙晟计分别遣使成功与达头可汗、处罗侯等部落。形成了对沙钵略的外交包围。582年5月,沙钵略再次与高宝宁发兵南侵,号称四十万大军。突厥军队长驱直入,相继攻破隋长城防线及幽州兰州等地,一路劫掠威逼长安。在危急时刻,玷厥遵守盟约北返,杨坚还通过处罗侯假传铁勒叛乱的消息,迫使沙钵略撤兵。

两月后,契丹、于阗叛乱,加之自然灾害严重,突厥国力大减,不得不频繁寇边劫掠。583年4月,杨坚在完成准备后颁布诏命北伐突厥。隋军以卫王杨奕为元帅,兵分八路由朔州出塞,4月2日借突厥兵将骄横麻痹之机以五千精骑袭其主力,沙钵略大败。同时,东路军击败高宝宁,夺取营州。5月秦州总管窦荣定率兵三万由凉州北上攻打阿波,阵前窦荣定曰:“士卒何罪而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隋军猛将史万岁一击斩杀突厥勇士取其首级,大逻便见此大骇不战而和。长孙晟借此机会劝说其与隋联合,大逻便想起丢失汗位之事怒上心头,遣使长安归顺。而沙钵略闻讯大怒回兵攻打阿波的北牙王庭,杀其家人。阿波可汗还兵时王庭已经被毁,不得不向西投奔达头,并借兵反击沙钵略王庭。大逻便在此后的内战中逐渐占据上风,势力范围自都斤山向西直抵伊吾,实厥分裂为东西两部。

经过数月内战,突厥各部实力损失严重,584年2月达头可汗玷厥遣传请降。9月,沙钵略也遣使请求和亲。千金公主遂被迫上书认杨坚为父,受封大义公主。同年杨坚派遣长孙晟与虞则庆出使突厥,至此历经数年隋边境问题解决,得以全面投入到统一之战的准备中,最终于589年灭南陈,结束了持续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

但和平状态并未能长期保持,仅数年后双方再次交恶。593年隋人杨钦流亡突厥,自称是彭公刘昶(宇文泰之婿)密使,前来与大义公主联合谋划复国。此时的突厥可汗已是沙钵略之子阿史那雍虞阁,称颉伽施多那都蓝可汗(同时并立的有阿史那处罗侯之子染干,称突利可汗),经杨软劝说都蓝可汗停止朝贡并派兵侵扰隋境。杨坚为查明原因再遣长孙晟出使。

长孙晟出使期间大义公主屡屡出言不逊,并让自己的情人安遂迦和杨钦一起继续盎惑都蓝。长孙晟将此情况上奏后受命向都蓝索要杨钦调查谋反一事,交涉无果后他通过贿赂独揽其亲信达官获知杨软所在,后派人冲入帐中将杨钦与同在一处的安遂迦一同擒获送至都蓝处。都蓝可汗不得以派人将杨钦送至大兴不久将私通的大义公主废黜。597年,刘昶之子刘居士派人勾结实厥谋反的流言在大兴城不断流传,刘昶被召问,他依仗为杨坚故交,称:“黑白在于至尊”杨坚怒,将其逮捕,连同其子和同党一并处死。

不久,突利遣使请求和亲,内史侍朗裴矩提出若杀大义公主则同意和亲。在突利挑唆之下都蓝处死大义公主,并同样上书请求和亲。但在长孙晟的建议下,杨坚最终为削弱突厥下令与突利可汗和亲,597年7月,突利亲往大兴迎娶安义公主,并将部众迁至都斤山旧镇。都蓝得知后大怒决心攻隋,但在突利可汗监视下军队动向尽被隋朝所知。故599年2月突利再次上奏都蓝将进攻大同时,杨坚决定主动出击。

杨坚以汉王杨凉为元帅,尚书左仆射高熲领兵出朔州道,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道,上柱国燕荣出幽州道三路并讨突厥。都蓝恐惧,与西突厥达头可汗讲和联盟。南下至城击败实利,南下至长城击败突利,突利部众离散欲投达头以自保,被长孙晟用计带回大兴,长孙晟也攻获封左勋卫骠骑将军持节护突厥。与此同时,高颎派遣三千人为前锋在放蠡山击败突厥,追击至乞伏泊,在突厥主力反扑时又亲率大军击败之,翻越秦山追击近七百里后方才班师。

西路军与达头遭遇,杨素巧用精骑一举大败十余万突厥骑兵。战后杨坚加封突利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同时又命长孙晟率军修建大利城供启民使用。599年十二月都蓝在内乱中被杀,达头趁机取代之自称步迦可汗。600年4月,步迦南侵,杨坚命晋王杨广、越国公杨素由灵武道起兵。汉王杨凉及史万岁由马邑道出兵与步迦在大斤山相遇,步迦被史万岁吓退,损伤数千人无功而返。同年步迦又派其侄子袭击启民,再次失败。启民则因隋朝帮助上书感谢称杨坚为圣人可汗。

604年,随着杨坚去世,杨广即位,隋朝国力一度达到鼎盛。但在杨广不恤民力、好大喜功的统治之下,隋王朝社会矛盾愈演愈烈,表面的繁荣之下隐藏着日益严重的危机,也意味着被打击二十余年的突厥势力得以借此再次发展,重新成为北方大患。607年,杨广北巡,抵达启民可汗牙帐意图震慑边疆,但却意外发现了奚、霫、吐谷浑以及高句丽等周边政权的使者。隋炀帝对此深恐各少数民族政权联合威胁其统治,同时也为达成“威服四夷”的历史成就先后派遣使者联结西突厥处罗可汗以及铁勒部,又亲自出兵将吐谷浑并入版图。并在此后三征高句丽讨伐不臣。

但在吐谷浑被攻灭后,本已吸收步迦可汗余部并不断南下游牧,实力强大的东突厥启民可汗更加感受到了隋王超对其的生存压力,担心如吐谷浑一样被灭国,因此隋与突厥关系不断恶化。609年,启民病逝,其子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继位。为削弱突厥,裴矩派人告诉始毕近臣史蜀胡悉,称隋炀帝将有一批珍宝准备运往马邑与突厥互市。史蜀胡悉贪图利益,未上报始毕私自来到马邑,结果连同部众被裴矩伏兵所杀。事后隋通知始毕称史蜀胡悉欲叛突厥而归隋故杀之,在此之后突厥遂停止朝贡。至615年时,隋北方反抗暴政的起义军大多勾结突厥,时值中原局势相对稳定杨广为此决定亲征北方震慑突厥。

然而,由于隋朝国力日衰,8月8日始毕汗得知消息后立即发兵数十万南下。隋和亲的义成公主急忙派人通知杨广,因而北巡队伍匆忙逃入雁门郡城内。仅一天后,突厥骑兵便将雁门包围,史称雁门之围。此时雁门郡城内虽有百姓及军队十余万,但粮草仅够二十天之用,同时突厥军队迅速攻克郡内其余三十九城,仅剩齐王杨暕驻守的崞县尚存。隋炀帝大惊,与幼子杨杲相拥痛哭。此时,纳言苏威等人劝杨广坚守并抚慰将士,承诺不再征讨辽东以稳定军心,加以重赏,同时征调各地军队勤王。内史侍朗萧王瑀则献策说:“依突厥习俗,可汗之妻可贺敦能够参与军机,而可贺敦正是和亲的义成公主,求救于公主可能能解雁门之围。”

见众意难违杨广便亲自巡视军队,承诺厚赏士卒,士兵奋勇杀敌暂时守住了雁门城。与此同时,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加入了杨勇岳父云定兴的军队,并献策大张旗鼓以为疑兵用以退敌。云定兴听从其计策,在崞县附近布置疑兵,突厥斥候果然中计。此时义成公主也假称 北方边境告急,始毕可汗被迫撤军。9月15日雁门围解杨广赶赴晋阳。

但在到达晋阳之后,经此一难的隋炀帝仍没有任何悔改,依然不断滥用民力实行残酷统治,最终使得盛极一时的隋王朝国祚仅37年而亡,自己与宗室身死江都行宫之中。

(本文由UHHC运营处编辑删改)

内忧外患:阿拉伯帝国和唐朝的民族问题与盛衰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102)

作者:余枫灿、王悠粟、常恺欣、韩关潮、赵翊轩

序:公元751年,唐朝将军高仙芝在京城斩下了石国国王的人头,便随即志得意满,心怀壮志地再次出征几千里外的西域,准备击退石国最后的靠山–阿拉伯帝国(中国称之为大食)。一路行进到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河岸附近,酷暑下的中国军队终于遭遇了身裹黑衣的大食军队。高仙芝远征大胜的名声传遍了唐朝,但是他很快就要面临一场苦战和失败。怛罗斯之战并非一场两大帝国之间的决战,也并非一场动摇根基的战争。两个帝国都扩张到彼此的边界却依旧遥不可及。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一次短暂的见面也许无法预见彼此殊途同归的命运,正如高仙芝自己可能从未想过辉煌时刻转瞬即逝。四年后,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再不能复起。半个世纪之后,红衣军起义,阿拔斯王朝的盛况也走向了终点。

物极必反,器满则覆,极盛不断被历史证明是衰落的前奏。回溯那场著名的冲突,之所以唐朝能与阿拉伯帝国交手,正是因为这两个亚洲东西两极已经将帝国的疆域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距离。面积大,对于古代帝国来说是强大的体现,但是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帝国如何运作来维持如此庞大的机器运转?历史学家在讨论中国时,很容易找到中国的一个历史基调: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冲突与互动。

唐朝的无疑是一个包含了多个民族的帝国,但必须承认其主导为汉族。古代汉族的传统居住地大致为长城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朝的疆域远远超过了这个范围。不仅处理内部的民族关系对其是一个挑战,周遭不断发展的其他民族为主导的帝国也是潜在的隐患。最为典型的几个民族有吐蕃,匈奴,以及后来替代匈奴的回鹘。这些国家与唐朝接壤,连绵形成了数万里的边境线。这些边境是极其不安全的,尤其是当邻国不断发展,愈发强大的时侯。唐朝建立以来,外部环境并不理想,正是因为周边部落逐渐走向了统一。6世纪中叶,伊犁可汗在蒙古高原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汗国,但很快就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突厥位于中国的北部,实力强大,团结了许多周边的小势力,给发展中的唐朝带来了很多麻烦。公元7世纪初,突厥人大举南下,唐太宗通过著名的渭水之盟才将突厥人击退。629年,唐朝入侵突厥领土,一举将其征服。公元7世纪末,东突厥帝国再次崛起,建立后突厥汗国,再次与北方的唐朝抗衡,并在安史之乱前夕才被彻底征服。唐朝表面上解决了外敌入侵的问题,实际上这场持久战给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外部国防压力。

军事开支是唐朝财政中最大的开支之一。唐初的主力军队是府兵,由西北的军人家族成员和一些胡人组成。参军可以免除各种税收和劳役,而且他们大多是来自富裕家庭的男性。按照这个制度,这些士兵只有在需要战斗的时候才参加战斗,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从事农业生产,必须自备装备、武器和食物。这种看似生产效率最大化的方法,却存在着一些难题:没有长期系统化训练的士兵不精于作战,农业生产效率也难以与普通农民的产出相比。这些结果最终将反映在政府支出上。政府投入的资金和精力来支持这些半职业军人,但却没有换来相应的军队实力或者更多的生产。财政问题是一方面,政府管理和组织军队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唐中期经济水平提高,府兵免除劳役和税务的优待已经不足以吸引大众,家族自然不愿让年轻人参军。这直接导致了唐朝政府自身征兵能力不足,而帝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使边防军和地方组织军队的地位日益上升。藩镇,也被称为地方军阀,也因其作为防御壁垒和战争中心的重要地位而显著增强。虽然外部民族压力极大,但它们仍不足以与强大的中原王朝决一死战,拖垮唐朝的是其内部处理能力的缺失。

唐玄宗之所以为后世所熟知,一方面是他开创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开放的一个时代,同时也眼睁睁看着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不管是兴盛还是衰落,都是社会长期发展的方向决定的,而非仅仅其一个人的生活变得奢靡导致的。在亚洲另一端的阿拉伯半岛上,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马蒙的一生和唐玄宗如出一辙。他和上一任哈里发哈伦是阿拉伯帝国黄金时的代表,但在他统治下,帝国内发生了大规模起义,从此由盛转衰。

在帝国极盛之时,战争的号角却突然打响。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如果追溯到阿拉伯人的起源,他们是闪米特人的后裔。闪米特人分布在北非和西亚的大片地区,希伯来人和巴比伦人也是闪米特人的分支。现代对于阿拉伯民族的定义是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的总称,这个范围不仅包括半岛上的居民,同时也包括了中亚,北非等地区的人口。这个民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关系极为紧密,因为在这个大民族形成之前,阿拉伯语无非是半岛上贝都因人部落所使用的当地语言。先知穆罕穆德将伊斯兰教带给了阿拉伯半岛上的部落,建立了伊斯兰教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并不断扩张,同时传播《古兰经》教义。尽管《古兰经》有各种译本,但虔诚的信徒为了追寻真谛,更加愿意去学习原版阿拉伯语的教条,于是阿拉伯语就这样传遍了其国境甚至更远的区域。至此,将阿拉伯人定义为一个独立发展的血缘民族是有缺陷的,阿拉伯民族实际上是一个由所有讲阿拉伯语的民族和群体组成的新单位。

很明显,宗教在维持其帝国内部统一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宗教使得各民族诸部在虔诚与真主的同时也忠诚于这个立于宗教的国家,使得民族之间的差异变得似乎不可见。阿拉伯帝国却偏偏在宗教上出现了致命的不和。穆罕穆德死后,统治阶级对于帝国高位的继承者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分歧。逊尼派认为哈里发应该由穆斯林公社选举而出,什叶派则认为哈里发应该由穆罕穆德的血脉阿里来担任。阿拉伯帝国两代王朝的建立都与这两派的争斗息息相关。穆罕穆德死后,逊尼派占据上风,但当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叛军刺杀后(这时期已经出现了被征服者不满的表现),阿里成为哈里发,这让逊尼派十分非常愤怒并引发了帝国的第一次内战。结果是阿里被杀害,逊尼派的穆阿维叶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两派的正面冲突在这个帝国的初期就发生了。阿拔斯王朝也是与穆罕穆德有血缘关系的哈希姆家族在什叶派的相助下建立的。值得一提的是,其建立也得到了波斯地区的支持。

长期的教派斗争也同样造成了近似于唐朝藩镇割据的结果:这种来自内部不和的压力使得两派别甚至各家族常常利用例如波斯这样的民族支持去对抗彼此,这使得原先各地区的民族势力不断加大,埋下了隐患之种。

阿拔斯推翻倭玛亚王朝之后,残害屠戮成性。他假借办宴谋害倭玛亚家族成员,80人中仅拉赫曼生还,并随后逃往伊比利亚半岛,建立后倭玛亚王朝。阿拔斯派人四处追杀倭玛亚家族,并挖掘倭玛亚坟墓,侮辱尸体。当年与阿拔斯共患难的什叶派,在阿拔斯上位后强烈不满,因为他们想建立一个由阿里后裔统治的阿拉伯。于是阿拔斯迫害什叶派,将阿里家族赶尽杀绝。这导致了什叶派在762年麦地那和巴士拉发动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彻底撕裂了什叶派和阿拔斯的关系。阿拔斯在位期间,阿拉伯帝国达到短暂的鼎盛,他手下大将阿布穆斯林(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主将)成为呼罗珊(波斯)总督,手下强兵无数,影响力广大,甚至染指政治领域。另外,阿拔斯为妥善管理帝国辽阔的疆域,把帝国版图各地划分给自己家族的成员以及其他贵族,部分掌握了巨大兵权和地区。阿拔斯死后,曼苏尔,阿布穆斯林,阿卜杜拉阿里三权相互厮杀。曼苏尔统治时期,在政治斗争领域极其残忍,先后解决了阿卜杜拉阿里和阿布穆斯林的队伍,并残杀其余部。尽管曼苏尔巩固了自己的王位,帝国的大地开始了震颤,各族各党起义频发,他通过各种军事和政治手段残酷镇压了这些反叛,并基本上摧毁了什叶派,但并没有阻止反叛的持续爆发。曼苏尔在治国方面虽然贤明,但是其统治手段正如历任哈里发一样残忍,帝国延续的高压统治手段加深了各族被统治的不满情绪。

哈伦在任期间,帝国根基已经毁坏,难以调和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地方和家族势力的兴起,似乎瓦解近在咫尺, 不过哈伦通过像之前哈里发的手段一样,暴力镇压四起的反叛,用阴险的计谋和背信弃义除掉势力大者。哈伦的时代,大力支持学术,艺术等发展,如智慧宫,一千零一夜,让阿拉伯的文化达到了极盛。这些方面让哈伦具有争议。哈伦在位前期,巴尔麦克家族实力一度赶超哈里发,他们担任了维奇尔,地方长官等,是阿拉伯人公认的慷慨者,他们为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然而却引起了其他家族的嫉恨。哈伦最终亲手将巴尔麦克家族摧毁,杀死或监禁了有势力的成员,没收了全部财富。非洲领土在哈伦期间逐渐脱离控制,伊德里斯和艾格莱卜分别独立;在东方,波斯贵族势力增加;由于哈伦任用突厥人的军队平叛或征战,突厥民族逐渐壮大。

尽管哈伦时期帝国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并没有带来和平。艾敏和马蒙两个儿子对王位展开了内战,阿拔斯王朝开始真正衰落。马蒙赢得斗争之后,定都呼罗珊的木鹿,把帝国的中心放在了呼罗珊—帝国的东部,这导致了本就局势不稳的西部地区更加混乱。他轻信维齐尔法德勒,为平定什叶派的情绪,安排家族与阿里后裔通婚,并接受什叶派教义,甚至改服饰为绿。这使得国内陷入恐慌,阿拔斯派在各地起义,要求废帝。马蒙才清醒过来,然而国家已经残破不堪。除此之外,其他教派纷纷揭竿而起,麦蒙因连年战争,无心管理一些起义,然而到了统治末期,他仍然大举发动征服,导致状况进一步恶化。

帝国之末,哈里发依靠外籍军队巩固政权,外籍民族(以突厥为主)的权力大大膨胀,他们对哈里发的上位与统治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这些被外军扶持的哈里发,又进一步扩大外军规模。最终武将摄政。武将摄政时期结束后,大权又落到了维齐尔的手上。此时国家已经瓦解,哈里发仅仅统治阿拉伯半岛的部分地区。无可奈何的哈里发,将维齐尔设立为总艾米尔,即统领军队和政治的最高长官,是实际掌权者,而哈里发仅仅作为宗教领袖,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时期,阿拔斯王朝名存实亡,直到1258年彻底灭国。

这两个古代帝国的存在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历史财富,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分裂和消亡中瞥见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矛盾与联系。帝国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总量,但是其集权统治和陆地霸权的基本框架使得民族问题既成为了内忧也成为了外患,根本上是不同群体所代表的利益是不相同的。帝国的兴衰就像宇宙的呼吸一样自然,强盛存于表象,内部暗流涌动。

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纳(斯克罗维尼)礼拜堂

人文历史社团联盟运营处阅读(97)

作者:田润沣

阿雷纳礼拜堂位于意大利帕多瓦,是斯克罗维尼家族的私人礼拜堂。斯克罗维尼家族是一户富有的银行世家,礼拜堂就坐落在他们家族府邸的旁边。恩里科·斯克罗维尼(Enrico Scrovegni)资助了这座建筑的装饰,以赎清他父亲及自己因高利贷所犯下的罪行。在当时,高利贷,也就是对借款收取利息,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罪恶,会导致灵魂堕入地狱。

整个礼拜堂内部布满了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按照不同层次排列,共分为三层叙事画面:

  1. 第一层:描绘耶稣的祖父母——约亚敬(Joachim)与安妮(Anne)的生平,以及圣母玛利亚的生平。
  2. 第二层:描述耶稣的一生。
  3. 第三层:展现基督受难(Passion)的场景,即耶稣生命的终结。

此外,在壁画的最下方还有第四层,尽管它并未形成连贯的叙事,但其中蕴含着许多精妙的细节,尤其是在《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中,我将在后文详细介绍。

礼拜堂中的四幅重要壁画

《天使报喜》

当你步入礼拜堂,抬头便可看到壁画《天使报喜》。在凯旋拱顶的顶端,上帝召唤天使加百列(Gabriel),并派遣他向圣母玛利亚传达神圣的讯息——她将孕育上帝之子、救世主。

在壁画的左下方和右下方,加百列和玛利亚分别跪在建筑结构内,画家巧妙地运用透视技巧,营造出逼真的空间感。此外,加百列的衣袍褶皱描绘得极为细腻,展现出对现实主义(Realism)的高度尊重。这种表现手法反映了礼拜堂建造时期——即晚期哥特时期(Late Gothic)向文艺复兴过渡的艺术特征。然而,上帝的形象仍采用较为传统的绘画风格。

《犹大之吻》(耶稣被捕)

《新约圣经》中明确记载了犹大以亲吻作为标志,出卖了耶稣。马太福音 26:48-49 说道:“那出卖耶稣的人给他们定了个暗号,说:‘我亲吻谁,谁就是祂。’犹大随即走向耶稣,说:‘老师,您好!’并亲吻了祂。” 这一细节为画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视觉主题,使得“亲吻”成为背叛的象征性动作。

在先前的壁画中,耶稣总是以侧面形象出现,并一直向前行进,推动故事发展。然而,在这一场景中,犹大紧紧搂住耶稣,使祂停下脚步,象征着背叛导致耶稣走向死亡的命运。

此外,周围士兵挥舞的武器营造出混乱的氛围,突出了耶稣所面临的危险。画面左侧,门徒彼得(Peter)砍下大祭司仆人的耳朵,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感,展现出这一事件的暴力性质。

《哀悼基督》

尽管《四福音书》未曾详细描述耶稣遗体被哀悼的场景,但《约翰福音》提到,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及其他人曾站在十字架下(约翰福音 19:25-27)。这一场景的神学意义在于强调耶稣的人性——祂的死亡引发了真实的人类情感:悲伤、爱与希望。哀悼不仅表达了人类的哀伤,同时也暗示着基督复活的希望。在艺术表达上,耶稣的遗体往往被描绘得平静而神圣,象征着“牺牲”与“救赎”的完成。

这幅壁画以直观的方式传递出极度的悲痛,画家用精细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各异的情感。个体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尽相同。

玛利亚弯下身子,充满哀痛地拥抱自己的儿子,这一幕让人联想到壁画上方的另一场景——玛利亚曾抱着幼年的耶稣,而如今,她怀抱的却是自己已逝的成年儿子。

一些人物在悲伤中选择独自沉默,而另一些人则张开双臂,放声痛哭。无论表现方式如何,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最后的审判

这幅《最后的审判》壁画位于礼拜堂入口上方,采用了经典的构图方式。一座巨大的十字架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左下角、右下角和上方。

左下区域

这一部分描绘了被祝福者,他们仰望中央的基督,脚步离地,象征着他们正升入天堂。天使温柔地引导他们走向最终的归宿。礼拜堂的赞助人恩里科·斯克罗维尼(Enrico Scrovegni)虔诚地跪拜在“三位玛利亚”面前,将这座礼拜堂献给她们。

右下区域

这一侧代表地狱,画面被一个庞大的蓝色身影——撒旦,魔鬼——所主导。无数灵魂正在遭受折磨。其中,放高利贷者的惩罚尤为显眼:他们被钱袋吊起。此外,背叛基督的犹大也被刻画在这一场景中。

上方

这里描绘了天堂,基督端坐中央,十二位使徒围绕在他身旁,展现神圣的光辉与秩序。

第四层画面

在整座礼拜堂的底部,即所谓的第四层区域,一些小型人物象征着美德与恶行。

嫉妒的化身被火焰吞噬,象征她在地狱中受到的惩罚。她一只手紧抓着钱袋,另一只手仍贪婪地伸向更多财富。她那细长的耳朵暗示着她倾听世间的欲望,却永远无法满足,而她的双眼变成了毒蛇,象征着自我毁灭的贪婪。

希望的美德则被描绘成一位向上升起的形象,她正被引导至天堂,与被祝福的灵魂们一同升天。画家巧妙地通过动态构图展现了“希望”的概念。

当信徒结束祷告,离开礼拜堂,回到充满欲望与罪恶的尘世时,《最后的审判》的画面再次映入眼帘,提醒他们:死亡之后,他们的归宿取决于此生的选择。

全国中学生人文学科社团交流联盟

关于联盟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