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社团联盟

浅析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策略方法——以北京伊斯兰教为例

A brief Analysis of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A Case Study of Islam in Beijing

作者:王悠粟

摘要:北京伊斯兰教历史悠久,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在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生活的各方面已经彻底的本土化。本文通过对北京伊斯兰教建筑特征,教务制度,楹联牌匾,寺藏文物,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究,挖掘北京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特征,从文化融合、社会交流、发展传承等维度提出宗教本土化的方法策略。促进宗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包容与和谐,减少文化冲突和社会矛盾,为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伊斯兰教、北京清真寺、文化融合、宗教本土化

Abstract: Beijing has a long history of Islam, which has gone through the Yuan, Ming, Qing, Republic of China, and has been thoroughly indigenized in all aspects of Islam and Muslim lif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slamic architecture, educational system, couplets and plaques, temple collections, cultural 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Beijing,  excavat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digenization of Islam in Beijing and propose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religious indigeniz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social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This research is helpful to protect and inherit cultural heritage, enhance social inclusiveness and harmony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reduc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achiev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Islam, Beijing Mosque, Cultural Integration, Religious indigenization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世界性宗教之一。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享誉世界的六朝古都,历经金,元,明,清,北洋政府,新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史记载的,北京最早的清真寺是牛街礼拜寺。该寺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伊斯兰教与北京文化的融合集中体现在建筑特征,教务制度,楹联匾额,文物古迹,经学教育五个方面。公元10世纪初,伊斯兰教自中亚、西亚和中印半岛两个方向陆续传入北京。牛街清真寺被认为是北京最早的清真寺院之一,创建于公元996年(辽圣宗十三年)。大明王朝建立后,朱氏政权推行民族宽容与宗教和解政策,在修葺辽、元时所建清真寺院的同时,又新建了花市清真寺等4座清真寺院。清代(1644—1910)是北京伊斯兰教迅猛发展的一个时期。清顺治至光绪年间(公元1640—1900)北京又陆续兴建清真寺30多座。1948年,北京地区有清真寺46座,2012年已增加到70座。现在,北京市登记的清真寺共有71座[1]。伊斯兰教与北京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性,也体现了伊斯兰教本身的适应性。

Islam is one of the world religions founded by Muhammad in the early 7th century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the world-renowned ancient capital of the Six Dynastie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fter Jin, Yuan, Ming, Qing, Beiyang governments and new China.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earliest mosque in Beijing was the Niujie Mosque which was first built in the second year of Zhidao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integration of Islam and Beijing cultur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ive aspect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educational system, couplets and plaques,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sites, and Confucian educ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0th century AD, Islam was gradually introduced to Beijing from Central Asia, West Asia, and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The Niujie Mosque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earliest mosque courtyards in Beijing, founded in 996 AD (the 13th year of Emperor Shengzong of Liao).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Zhu regime implemented policies of ethnic tolerance and religious reconciliation. While repairing the mosques built during the Liao and Yuan dynasties, it also built four new mosques, such as the Huashi Mosque.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0) was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slam in Beijing. During the period from Shunzhi to Guangxu in the Qing Dynasty (1640-1900 AD), more than 30 mosques were successively built in Beijing. In 1948, there were 46 mosques in the Beijing area, and by 2012, the number had increased to 70. Currently, there are a total of 71 registered mosques in Beijing. The integration of Islam and Beijing culture reflects the strong inclusiveness and assimi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adaptability of Islam itself.

1.2 研究意义

李林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五条路径》一文中就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的方法做了介绍,从政治认同,社会身份,宗教制度,教职人员,思想文化五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初步上奠定了伊斯兰教中国化路径研究的基础[2]。宗教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涉及到不同宗教信仰与本土文化传统相互交流融合。但是,目前关于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策略方法相关理论研究尚且不足。本文以北京伊斯兰教为例,介绍北京伊斯兰教本土化融合的方式,提出宗教本土化的方法策略。该研究可以丰富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理论研究,探索其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同时,还可以促进宗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寻找宗教信仰和本土文化的共通之处,实现宗教与本土文化的和谐共生,对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In his article “Five Paths of Sinicization of Islam”, Li Lin introduced the methods of localizing Islam in China, elaborating in detail from five aspects: political identity, social status, religious system, clerical personnel, and ideology and culture, which initiall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path of Sinicization of Islam.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is a complex and diverse process, involving the mutu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s. However, there is currently a lack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Beijing Islam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the ways of localizing and integrating Islam in Beijing, and proposes 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localizing religion. This study can enric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relevant issues of its theory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find commonalities between religious beliefs and local culture, achiev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religion and local culture, and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social harmon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二、北京伊斯兰教本土化融合特征

2.1建筑特征

建筑特征是指能够展现建筑所处的时代或地域的特殊风貌,包括建筑的外观,结构,内部设计功能,文化内涵等。伊斯兰教建筑特征是遵守伊斯兰教信仰规范,清真寺大殿为主体建筑,面相麦加天房的方向,装饰物种不能有禽兽动物。北京的建筑特征以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设计精美,每座四合院都有自己的“中轴线”完美的对称[3]。北京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清真寺)的独有特征就是融合了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清真寺保留了中式建筑的传统审美,其都为中式四合院,且有建筑上明显的中轴线特征,有的清真寺使用了影壁[2],具有强烈的中国古建筑特点;同时,清真寺也展现了伊斯兰教的特征,根据伊斯兰教的教规,清真寺的建筑装饰中没有任何动物兽类,影壁上为阿拉伯语经文,长廊的装饰大多使用几何图案和阿拉伯语经文,经文均为使用中国传统毛笔书写的阿拉伯文书法,撰写的十分圆润,体现了清真寺的伊斯兰教宗教活动场所的特征,与中式建筑特征做了有力的补充。

2.2教务制度

教务制度指的是通过内部共识确定的宗教礼仪,宗教仪式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过程。伊斯兰文化在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教坊制,乡约制,和乜贴制。

一是教坊制的形成。伊斯兰教的大众派采用了“教坊制”,在甘肃河州、青海西宁一带的一些穆斯林聚居区中很盛行。教坊制是指将清真寺组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务组,另一部分为寺务组,各清真寺之间互不隶属,一般一个教坊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形成独立的宗教社区,教坊制是适应穆斯林在全国范围内散杂居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在历史上对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以及回族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促进了清真寺院经济的发展[4]。”教坊制“,就是在最高统治者的授意下,为更好完成自我管理产生的一种制度,融合了中华文化中央集权式管理,是在阿拉伯文化形成的伊斯兰教社区里做一种中国式的管理,这种制度完善了伊斯兰教的内部关系的处理,促进了各个教派的发展。

雍正年间,清朝统治 者为了加强对穆斯林的控制,在西北地区广泛的推行乡约。“乡约”的意思是一乡的首脑,由该乡的首脑担保和监督教坊内穆斯林的行为活动,防范违禁之事的发生。最初推行是在 雍正年间的甘肃河州地区,后来推广到西北地区穆斯林聚居地, 之后这种乡约发展成为了寺约和回约。多为有权有势的高层担任。下层有乡老协助一般的工作,比如管理清真寺的财产、调节教坊内民众纠纷、筹办各种宗教活动。他们虽然不是教职人员,但在教坊内逐渐开始掌握实权。这样的制度促进了早期伊斯兰教的内部管理制度,伊斯兰教逐渐开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提高了穆斯林社区管理的自主权。

中国的清真寺是依靠”乜贴“的收入作为清真寺的运转和阿訇的生活来源的。而”乜贴“的获取方式并不是清真寺里的乜贴箱,而是穆斯林在请阿訇念完经之后的穆斯林自愿的捐款。在伊斯兰世界,乜贴的作用并没有像中国伊斯兰教这样强调重要性,伊斯兰世界更多强调的是“天课”,即穆斯林的五大功修之一,即为捐款。而伊斯兰教在传入中国之后,乜贴作为穆斯林对清真寺,阿訇的捐款,成为了清真寺运营的重要方式。乜贴制的产生,使中国伊斯兰教探索出了一个独特的商业模式,在非全民信教的国家,找到了一条自养的道路,保证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独立性。

2.3楹联匾额

楹联、匾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与中国人长期使用的排列整齐的方块汉字有很深的关系。中国清真寺楹联、匾额以其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和中国穆斯林民族风格为特征,作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特殊产物,在中国楹联匾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楹联匾额绝大多数只在回族清真寺出现[5]。中国伊斯兰教与本土文化融合在楹联匾额上主要体现为正统性与合法性特征,即中国伊斯兰教源于西域继承了伊斯兰教的正统性,和关于历代帝王君主的匾额所体现的合法性。在前者正统性方面,北京牛街礼拜寺“率由旧章“为极好的例子,其强调了伊斯兰教来自于西域,遵照伊斯兰教正统派的教义教法进行宗教活动的理念;在合法性方面,北京花市清真寺的院子里,有一块”上谕亭“,其为清朝雍正七年颁布的保护回民的圣旨,体现了其合法性。北京清真寺悬挂这些楹联与匾额,体现的不仅是中国的伊斯兰教来自于西域,而且受到本地最高统治者的肯定,使伊斯兰教在本地社会地位不断巩固提高。

2.4寺藏文物

北京清真寺的寺藏文物主要分为几种:手抄本《古兰经》,伊斯兰教典籍,陶瓷工艺品,铜器,石刻,拓片及录文等,这些文物均体现着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以手抄本古兰经为例,北京东四清真寺有一手抄本《古兰经》,此乃为公元1318年,东四清真寺的一位名叫穆罕穆德.萨拉的伊玛目手抄的[]。全文古兰经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竹笑小楷,清秀、娴熟、矫健。由于阿拉伯文长期在中国流传,将阿拉伯语中的经文写成中国书法的形式并悬挂在清真寺和穆斯林家中,是中国穆斯林的一大创造。许多穆斯林国家元首在访问中国时,都以能看见这部经为荣。不仅是手抄本古兰经,陶瓷工艺品更是能体现伊斯兰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中国瓷器初创于商代,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做出的重要贡献,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而北京清真寺中的陶瓷工艺品,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其都有鲜明的中国工艺和伊斯兰文化特色。如牛街礼拜寺藏的“青花开光阿拉伯文三足筒形炉“,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作品,炉身有三处阿拉伯文开光,分别译为”真主是掌管品级者“”真主是掌管知足者“”真主是善者的最善“。总之,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文物中有着丰富的体现,寺藏文物的存在,不仅反映着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也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中的独特影响。

2.5经学教育

经学教育是指中国穆斯林在清真寺和伊斯兰教经学院中进行伊斯兰教传播的教育形式的统称。北京伊斯兰教中的经学教育深度体现了伊斯兰教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在经学教育形式上,北京清真寺自明代至上个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伊斯兰教经堂教育,这是一种中国穆斯林独创的将中国文化中“私塾“的概念放入伊斯兰教人才培养工作当中的形式辛亥革命前夕,“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在知识分子中十分盛行,新式学校已经出现。1907年,阿訇王宽在牛街清真寺中创办了新式的清真师范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伊斯兰教现代学府。王宽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礼拜寺附设之经学,教学方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与学塾”等落后状况。在经学教育内容上,除了继续开设原本就有的经堂教育课程之外,增设了读经法、作文、会话等阿文课和国文课。课程设置既有经学,又有汉学;既有伊斯兰教课程,又有文化课题,目的是为了使新式学堂里的学生具有适应时代潮流的能力。1908年,王宽又在牛街礼拜寺的后院创办了清真寺两等(初等与高等)小学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为穆斯林子弟所设立的伊斯兰小学。清真寺两等小学堂被称为“北京新式学校的摇篮”。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了北平成达师范,西北中学,燕山中学,成立了国立回民学院,在此基础上设置了阿拉伯语专修班。1955年,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在阿拉伯语专修班的基础上成立。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按照7:2:1的比例开设了宗教课,文化课,专业课[8]。在这些课程中,《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选》成为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必修课。

三、宗教本土化的方法策略

3.1加强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

加强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有助于丰富文化内涵,拓展本土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增强宗教的本土化。一是了解本土文化需求。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人文传统等,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根源,形成和演变过程,挖掘本土文化中与经学思想契合的核心价值观。二是理解整合经学文化思想。梳理经学文化思想起源发展传承脉络,整合经学思想中的核心原则和本土文化特色,就其中内容做出符合时代进步的阐释,创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理念,探讨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途径。三是推动政策支持与社会参与。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设立研究项目支持和鼓励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研究实践,保障经学思想传承和发展;组织经学文化讲座、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会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融合活动。综上所述,加强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需要长期的努力推动,既要尊重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发掘并创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价值。

3.2促进宗教组织同当地社会交流

促进宗教组织与当地社会交流,有助于促进社会对宗教的了解,促进宗教融入当地社会。首先,加强开放对话。宗教团体要通过不同形式举办学术活动进行学术研讨,对本宗教历史文化进行研究阐释;将宗教场所向公众开放参观,促使公众了解宗教,消除误会;与其他宗教不定期的联合举办一些活动,促进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交流。其次,加强文化交流。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公益慈善和知识讲座,建立起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联系,鼓励不同宗教团体和社会成员进行交流,促进社会对宗教的了解和包容。最后,加强合作支持。在公益慈善方面,宗教组织要与社会各界机构合作,开展合作项目,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如贫困、教育等领域;社会各界可以为宗教活动提供场所、资金等支持,实现双向合作。综上所述,促进宗教组织同当地社会的交流合作,能够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繁荣。

3.3 保证宗教教育发展和宗教传承

有效地促进宗教教育发展和宗教传承,确保宗教传统得以延续,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一是完善宗教教育体系。要推动全国性宗教院校夯实本科、硕士教育基础,探索博士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形成本科、硕士、博士齐备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经学院校的主渠道作用,设计系统全面适应时代发展的宗教教育课程。二是发展现代宗教教育。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尊重并理解宗教传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体现多元文化和包容性的价值观,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宗教教育课程,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与前瞻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三是努力培养“双通”人才。加强宗教院校教师的培训,确保其具备深厚的宗教知识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努力办好全国性宗教院校,完善人才培养规划,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落实培养措施。综上所述,保证宗教教育发展和宗教传承,能够更好的加快宗教本土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结语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京的伊斯兰教,起始于辽朝,延续至今。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中,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不断交流交往交融,最终,伊斯兰教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宗教和本土文化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北京地区的伊斯兰教在建筑特征上吸收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思想,在修建清真寺(宗教活动场所)的过程当中,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样本,吸取了一定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元素;在教务制度上,服从政府的管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教坊制度;在清真寺的艺术装饰特别是楹联匾额上,使用中国书法和汉语中的成语,阐释伊斯兰教教义;在寺藏文物上,以中国文化中的特色中的特色瓷器、书法等为代表,将伊斯兰风格的装饰及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其中;在经学教育上,将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概念用于培养伊斯兰教人才,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堂教育”办学模式。大力加强经学思想与本土文化融合,不断促进宗教组织与当地社会交流,切实保证宗教教育发展以此促进宗教传承,是北京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历史经验。总而言之,宗教在任何地区都面临着发展传播的困难和考验,将宗教与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并进行传播才能更好的发展宗教,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

参考文献

[1]丁慧倩.明清北京城区及关厢地区的清真寺[J].回族研究,2015,25(01):32-39.DOI:10.16023/j.cnki.cn64-1016/c.2015.01.006.

[2]李林.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五条路径[J].世界宗教文化,2020,(03):107-115.

[3]佟洵.北京清真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穆斯林,2004,(03):25-28.DOI:10.16293/j.cnki.cn11-1345/b.2004.03.008.

[4]王晶晶.伊斯兰教中国化的特征——以格底目派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2,(12):198+200.

[5]何秀林.[J].中国穆斯林,2018,(04):28-30.DOI:10.16293/j.cnki.cn11-1345/b.2018.04.011.

[6] 北京东四清真寺古籍文物整理完成, http://iwr.cass.cn/xw/201608/t20160809_3417130.shtml

[7]传统经堂教育课本十三经教材(简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DcyNDUxNw==&mid=2247485688&idx=2&sn=a23ae69d508acaf94f2ad9305d2565f2&chksm=ea028f32dd750624ed9b2d865edace786ed29df339114f0ebc749c1a0927ef4d803a475567f2&scene=27

[8]中国十大伊斯兰教经学院.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DExMjg5NA==&mid=2718089623&idx=3&sn=52818880831c81d69ad66273c95b9f62&chksm=bc6e20868b19a990ec8c9b70825df

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我们将立即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UHHC » 浅析宗教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策略方法——以北京伊斯兰教为例
分享到:

全国中学生人文学科社团交流联盟

关于联盟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