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andy、Simon

冀州,汉代十四州之一,其地大致涵盖今河北大部、北京、天津及山西东部,北至燕山,南界黄河。地势开阔,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军资充沛。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便是对冀州战略意义的最佳注脚。
一、冀州易主,波澜暗涌
初平元年(190年),天下义士共讨董卓,袁绍联合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佃、兖州刺史刘岱等十八路诸侯,结盟酸枣,声势浩大,袁绍遂被推为盟主。

然韩馥此人,位高而志短。表面附和讨董,实则畏惧袁绍威望日盛,生怕自失冀州之位。更在议军时曾妄言是否可与董卓和解,引众将愤怒。治中刘惠怒斥道:“兴兵为国,安问袁!董?”言辞之激昂,直指韩馥懦弱无谋。
韩馥为遏袁势,竟克扣军粮,致使军心动荡。袁绍不动声色,先联合麴义反叛韩馥,再暗引公孙瓒南扰刘虞,自外施压、内起事端。终于,韩馥惧其谋略,拱手让出冀州。袁绍即位牧守,北地大势自此逆转。
二、沮授之谋,画出北境蓝图
得冀州之后,袁绍并非徒有虚名之辈。他延揽贤才,以沮授为别驾,筹谋四方。沮授剖析天下形势,言辞中道:“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埽;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一语道尽冀州为根本,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

而袁绍本人也深知霸业非独力可为,曾慨然言道:“然齐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践非范蠡无以存国。”将沮授视为肱股之臣,足见其识人之明。
三、公孙瓒之败,霸主之势成形

冀州安定之后,袁绍首当其冲便是清除北方隐患。初平二年(191年),他亲率大军于界桥大破公孙瓒,次年又在龙凑一役,再次挫敌,威震燕赵。冀州自此一统,袁绍手握百万之众,坐拥四州精锐,号令河北,天下归心。
四、结语
冀州之地,不仅是地理上的枢纽,更是乱世英雄试剑之场。袁绍以智谋夺之,以贤能守之,以兵锋振之。然而大势所趋,雄图易起而难守。冀州的荣光,是否能随袁绍永续?还是终将因其优柔寡断而分崩离析?
世人皆知:“冀州得者,可控北国。”三国风云,至此,又将翻至何章?
(本文由UHHC运营处Peter Tian编辑删改。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