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社团联盟

突厥兴衰(II):唐朝崛起与突厥的互动与冲突

作者:汲长锦

一、突厥与李渊

大业十三年(617)是一个热闹的年份。河北窦建德,山东徐圆朗,朔方梁师都,马邑刘武周,陇右薛举和凉州李轨纷纷起兵造反,偌大隋朝,瞬间四分五裂。

经历了先前的北齐北周相争,突厥显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原大乱,才对突厥有利。同时,各造反军阀也急需一个强大的靠山帮自己稳住阵脚。你情我愿,突厥便对几方势力均有所支援。梁师都和刘武周直接被突厥封为可汗,窦建德也与突厥眉来眼去。突厥还趁机南下入侵。5月17日,数万突厥精兵进犯太原,而此时的太原留守,正是我们的老熟人李渊。

当李渊看到天下大乱,自然也有反意。杨广并不放心李渊镇守边关,安排亲信王威和高君雅在旁监视。突厥进犯反而给了李渊便利,李渊直接以此为借口诬称王、高通敌引来突厥把二人杀了,又设疑兵之计使突厥部队吓走。

对于抱有野心的李渊,与突厥的关系显然是他必须考虑的要害。突厥退兵之后,他立刻亲自起草了一份相当有水平的外交文书。他建议可汗与他修好(若能従我),以后征伐所得的财宝男女,“皆可汗有之”。这封文书先自称为正义之师,又以谦卑态度示突厥,更是抓住了突厥人贪财的核心利益。但突厥显然已经不是那个单纯少年了。始毕可汗看穿了李渊的反意,给去的回信先盛赞李渊英勇,然后骂了一顿杨广,劝进李渊称帝。

李渊犯难了。他本来想的是既要皆拥护隋室招揽人才,又要团结突厥防止背刺,现在突厥却希望他与隋一刀两断给自己当狗。他决定演一出戏。

李渊收到突厥回信,勃然大怒,表示坚决不与突厥合作,要断绝关系。裴寂和刘文静劝他,他直接开骂,表示自己有底线。直到六月李建成李元吉率军汇合,裴寂又一次提出“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反杨广不反大隋,对突厥和大家都有个交代。李渊这才“欷歔不得已”地同意了。

二、大唐创业

自从向突厥认怂,李渊的创业之旅顺利了很多。与突厥勾结的梁师都刘武周看在突厥面子上不好南侵,李渊得以从容地入主长安,另立代王。

然而随着李渊势力一步步扩大,甚至有了一统天下的气势,始毕可汗就很难遵守曾经的誓言了。从李渊称帝前后到颉利可汗上位,突厥曾多次策划对唐的军事行动,但都因各种原因失败了。

618年四月,西秦霸王薛举联络突厥与梁师都,打算一起进攻李渊。但五原太守,李渊和突厥的双面间谍张长逊提前获知,假传唐国诏书与突厥方,诈称李渊已经知道突厥等势力的谋划,缓住了突厥。随即李渊派宇文歆出使突厥,解决了这次危机。不久,唐灭西秦,薛举之子薛仁杲被斩首(薛举已病亡)。

不过,李渊仍没有跟突厥彻底撕破脸。5月李渊在长安称帝时,突厥派使者道贺,李渊仍以上宾之礼招待。但到了619年凉州军阀李轨也行将覆灭,唐眼看就能东出中原一统江山,突厥坐不住打算亲自下场了。始毕可汗率众陈兵朔方,却突然暴毙,入侵之事不了了之。随后其弟阿史那奚纯继位,是为处罗可汗。620年处罗可汗再次计划攻唐,结果同样在战争发动之前暴毙身亡。接连两任可汗的突然去世,迟缓了突厥的进攻步伐,若非如此,李唐也许就要面对一场生死战了。

621年窦建德和王世充政权覆灭,大唐日渐强盛,李渊对突厥的政策也就有了相应的改变,不仅与突厥开始互相扣留使节,武德八年(625),唐与突厥的往来文书形式由书改为诏,可以看作唐放弃对突厥以屈求伸,以下对上政策的标志。这几年里,唐与突厥的边境摩擦也逐渐增多。

对于唐朝而言,需要操心的不止外面的突厥,也有国内的党争。二者叠加,便牵出了一场重头戏,也是一场可以从中窥见两国命运和历史必然的事件:渭水之盟。

三、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自己的亲哥亲弟。突厥很快从梁师都那里得到消息。八月初九李世民称帝,八月十九突厥颉利可汗就进犯泾州,仅一天就进犯至武功。到24日已经达到长安城外渭水河北的高陵,京师告急。接下来的历史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叙述。

在正史里,唐太宗可谓神勇无敌。突厥派来执失思力当使者勒索钱财,太宗直接就是一通人身攻击加外交谴责,甚至要杀执失思力,最后把思力暂时囚禁于门下省。随后,唐太宗只带着萧瑀等六个亲信来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隔河谈判,竟然成功吓住了突厥大军。30日太宗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河边斩白马为盟,突厥退兵。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大抵如此记载。但另一份史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那就是我们方才提到的执失思力的墓志铭。

在这篇墓志铭中对执失思力一生的阐述中提到,执失思力出使长安并不是刺探军情或者耀武扬威,而是为太宗献策。而太宗的反应也并不是怒火中烧,而是大喜过望,与思力歃血为盟。那么,这两种记载孰是孰非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实际上在突厥发兵的动机。626年突厥兵临城下的时候,李靖在灵州,李绩在并州,屈突通镇守洛阳,长安城内实际相对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突厥真的是抱着一举灭唐的意图前来进攻,无论唐太宗在渭水前表现的如何神勇,大约用处也是不大的。就算突厥害怕李靖回援截断后路而退缩,至少也应该先大规模进攻几日,攻城不克,再做定夺。可唐太宗仅凭单骑和嘴炮就成功退敌,未免有些不真实了。另外,如果唐太宗真有如此神勇,却与颉利可汗隔津谈判,将大军甩在身后。彼时,李世民刚刚上位,如果能单骑退敌,那正是提升自己威望的契机,应当在阵前表现一番才是,也没有道理背着军队与颉利可汗密谋一般地谈判。

于是我们便得出一个结论:此次突厥进犯并不真的是为了消灭唐,而是同以前的所有军事行动一样,只不过为了勒索钱财掳掠人口而来。

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要知道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外不养闲人,无论是北魏还是蒙元,都是在草原上崛起,并且一路南下获取中原的统治权。怎么唯有突厥就如此胸无大志呢?

这个问题必须从气候的角度考虑。比如蒙古崛起时正处于宋代全球气温较低的时期,北方草原相对不适宜生存,本就好战的游牧民族自然会觊觎中原,试图控制更多的生存资源。但在唐初,全球处于温暖期,以至于青藏高原上都能发育出吐蕃那样的强大王国,北方的草原想必也更加适宜人类居住,那么游牧民族也就没有足够的生存压力去逼迫他们抛弃家园入主陌生的中原地带。就算有梁师都之流的带路党挑拨,突厥统治者也不会有足够远大的理想和信心彻底取唐而代之,不如就把唐朝当作一个提款机,时不时抢点金银财宝男女奴婢,在自己的老家蒙古高原上沉迷享乐,舒服一天是一天。

之后把这一点搞清楚,那么聚焦回小的历史视角上,我们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唐太宗明白突厥只不过是趁唐朝内乱前来劫一笔油水,结合我们提到的执失思力墓志铭,这一关键情报也许并不是他自己悟出,而是那个早就支援并效忠过唐的执失思力所给出的。否则也无法解释执失思力明明险些被杀后来还受到太宗赏识。那么对于新旧唐书里记载的唐太宗要杀思力的桥段,即非杜撰,想必也只是两人演的一出戏罢了。

同样,我们也可以解释渭水河前的那场谈判。太宗之所以只率亲信,与颉利可汗交涉是因为他所说的并不是你们有多违约,我们有多强大之类的狠话,而是“给你们多少钱你们才打算走”云云。从结果来看,颉利可汗显然得到了满意的价码,与太宗结盟退兵了。

从过去的历史来看,突厥人还是有一定政治权术的,但其战略眼光显然不够长远。与之相对应的是,早在李渊当政时期,就已经将对突厥政策路线改为以战求和,而当更加有能力和抱负的唐太宗继位,更是对李渊曾经的委曲求全深感遗恨,在这种情况下,太宗又能容忍突厥在自己的卧榻之侧酣睡多久呢?

四、 秦王破阵乐

我们之前说过,贞观初年的气候是逐渐变暖的,但当气候变化之时,也往往伴随频繁的自然灾害。贞观初年的唐朝同时经历了旱灾,蝗灾和霜害,民生艰难。然而,“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百姓即时到四处乞食的地步,也不埋怨朝廷,即使有些夸大,也可以看出贞观初年的大灾至少没有导致更大的社会动乱。

那么,唐太宗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来治理国家的呢?

首先是强调治国的“静”,也即不滥用民力,让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得到保障。为此,唐太宗减轻赋税,赋税征收从按户征收变成按田亩征收,考虑到了征税的贫富差距;裁汰冗官,把官职从隋末的两千五百多个精简到六百多个。另外,唐太宗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仅贞观元年就有四项较大的水利工程,提升亩产量;唐太宗还完善了仓储制度,设置常平仓平抑粮价。唐太宗也很重视人口增长,不仅下政策鼓励婚配生育,也从突厥赎回了大量人口。

自然灾害显然不会只侵袭唐朝,突厥也遭遇了严重的寒潮,畜牧业受到严重打击,那么突厥对此有什么应对措施呢?

答案是没有。颉利可汗甚至加重了对草原各部的征税,导致铁勒部的薛延陀和回纥部落直接叛乱,颉利可汗派侄子突利可汗平叛失败,气的把突利连囚禁带拷打的羞辱一通。突利可汗感觉自己地位不保,干脆投了唐朝。唐朝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开展外交攻势,薛延陀,契丹,仆固等部落尽皆归附,狗腿子梁师都也在628年被灭,东突厥已成孤家寡人。

颉利可汗慌了,准备向唐朝称臣求和,但已经太晚了。

629年十一月,唐太宗以李靖为总指挥,率六路大军十万人剿灭东突厥。此时,唐军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府兵制,士兵从各地折冲府调遣,尽管突厥一向号称勇猛善战,成建制的唐军战斗力已经在突厥之上。由于防范铁勒部叛乱,颉利可汗已经把牙帐迁到了阴山以南的定襄,结果被李靖以三千骑兵奇袭,只得迅速逃往漠北。而在白道,李绩早已恭候多时。颉利可汗在白道与唐军激战,被打得大败,一路逃到铁山,派出使者向唐太宗谢罪求和。但李靖和李绩没有给他这个重整旗鼓的机会,甚至不顾唐朝使者唐俭还在匈奴人手里,直接突袭铁山,打头的先锋正是日后的名将苏定方。

颉利可汗毫无防备,只得出逃,突厥十几万大军就这样被李靖一万精兵俘虏。他试图北上,却又被李绩在碛口拦截,穷途末路之下,逃往灵州西北,投奔自己的叔叔苏尼失可汗。灵州都督李道宗得到消息,逼迫苏尼失交出颉利可汗,苏尼失无奈之下把颉利捉回,交付唐朝,东突厥就此灭亡。

贞观四年四月初三,唐太宗在顺天门大设排场,迎见颉利可汗。他免去颉利可汗的死罪,从此,塞外漠北前来归附的部落不绝于途,突厥的历史也告一段落了。

(本文由UHHC运营处编辑删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UHHC » 突厥兴衰(II):唐朝崛起与突厥的互动与冲突
分享到:

全国中学生人文学科社团交流联盟

关于联盟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