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社团联盟

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纳(斯克罗维尼)礼拜堂

作者:田润沣

阿雷纳礼拜堂位于意大利帕多瓦,是斯克罗维尼家族的私人礼拜堂。斯克罗维尼家族是一户富有的银行世家,礼拜堂就坐落在他们家族府邸的旁边。恩里科·斯克罗维尼(Enrico Scrovegni)资助了这座建筑的装饰,以赎清他父亲及自己因高利贷所犯下的罪行。在当时,高利贷,也就是对借款收取利息,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罪恶,会导致灵魂堕入地狱。

整个礼拜堂内部布满了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按照不同层次排列,共分为三层叙事画面:

  1. 第一层:描绘耶稣的祖父母——约亚敬(Joachim)与安妮(Anne)的生平,以及圣母玛利亚的生平。
  2. 第二层:描述耶稣的一生。
  3. 第三层:展现基督受难(Passion)的场景,即耶稣生命的终结。

此外,在壁画的最下方还有第四层,尽管它并未形成连贯的叙事,但其中蕴含着许多精妙的细节,尤其是在《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中,我将在后文详细介绍。

礼拜堂中的四幅重要壁画

《天使报喜》

当你步入礼拜堂,抬头便可看到壁画《天使报喜》。在凯旋拱顶的顶端,上帝召唤天使加百列(Gabriel),并派遣他向圣母玛利亚传达神圣的讯息——她将孕育上帝之子、救世主。

在壁画的左下方和右下方,加百列和玛利亚分别跪在建筑结构内,画家巧妙地运用透视技巧,营造出逼真的空间感。此外,加百列的衣袍褶皱描绘得极为细腻,展现出对现实主义(Realism)的高度尊重。这种表现手法反映了礼拜堂建造时期——即晚期哥特时期(Late Gothic)向文艺复兴过渡的艺术特征。然而,上帝的形象仍采用较为传统的绘画风格。

《犹大之吻》(耶稣被捕)

《新约圣经》中明确记载了犹大以亲吻作为标志,出卖了耶稣。马太福音 26:48-49 说道:“那出卖耶稣的人给他们定了个暗号,说:‘我亲吻谁,谁就是祂。’犹大随即走向耶稣,说:‘老师,您好!’并亲吻了祂。” 这一细节为画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视觉主题,使得“亲吻”成为背叛的象征性动作。

在先前的壁画中,耶稣总是以侧面形象出现,并一直向前行进,推动故事发展。然而,在这一场景中,犹大紧紧搂住耶稣,使祂停下脚步,象征着背叛导致耶稣走向死亡的命运。

此外,周围士兵挥舞的武器营造出混乱的氛围,突出了耶稣所面临的危险。画面左侧,门徒彼得(Peter)砍下大祭司仆人的耳朵,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感,展现出这一事件的暴力性质。

《哀悼基督》

尽管《四福音书》未曾详细描述耶稣遗体被哀悼的场景,但《约翰福音》提到,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抹大拉的玛利亚(Mary Magdalene)及其他人曾站在十字架下(约翰福音 19:25-27)。这一场景的神学意义在于强调耶稣的人性——祂的死亡引发了真实的人类情感:悲伤、爱与希望。哀悼不仅表达了人类的哀伤,同时也暗示着基督复活的希望。在艺术表达上,耶稣的遗体往往被描绘得平静而神圣,象征着“牺牲”与“救赎”的完成。

这幅壁画以直观的方式传递出极度的悲痛,画家用精细的笔触刻画了人物各异的情感。个体的差异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尽相同。

玛利亚弯下身子,充满哀痛地拥抱自己的儿子,这一幕让人联想到壁画上方的另一场景——玛利亚曾抱着幼年的耶稣,而如今,她怀抱的却是自己已逝的成年儿子。

一些人物在悲伤中选择独自沉默,而另一些人则张开双臂,放声痛哭。无论表现方式如何,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最后的审判

这幅《最后的审判》壁画位于礼拜堂入口上方,采用了经典的构图方式。一座巨大的十字架将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左下角、右下角和上方。

左下区域

这一部分描绘了被祝福者,他们仰望中央的基督,脚步离地,象征着他们正升入天堂。天使温柔地引导他们走向最终的归宿。礼拜堂的赞助人恩里科·斯克罗维尼(Enrico Scrovegni)虔诚地跪拜在“三位玛利亚”面前,将这座礼拜堂献给她们。

右下区域

这一侧代表地狱,画面被一个庞大的蓝色身影——撒旦,魔鬼——所主导。无数灵魂正在遭受折磨。其中,放高利贷者的惩罚尤为显眼:他们被钱袋吊起。此外,背叛基督的犹大也被刻画在这一场景中。

上方

这里描绘了天堂,基督端坐中央,十二位使徒围绕在他身旁,展现神圣的光辉与秩序。

第四层画面

在整座礼拜堂的底部,即所谓的第四层区域,一些小型人物象征着美德与恶行。

嫉妒的化身被火焰吞噬,象征她在地狱中受到的惩罚。她一只手紧抓着钱袋,另一只手仍贪婪地伸向更多财富。她那细长的耳朵暗示着她倾听世间的欲望,却永远无法满足,而她的双眼变成了毒蛇,象征着自我毁灭的贪婪。

希望的美德则被描绘成一位向上升起的形象,她正被引导至天堂,与被祝福的灵魂们一同升天。画家巧妙地通过动态构图展现了“希望”的概念。

当信徒结束祷告,离开礼拜堂,回到充满欲望与罪恶的尘世时,《最后的审判》的画面再次映入眼帘,提醒他们:死亡之后,他们的归宿取决于此生的选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UHHC » 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纳(斯克罗维尼)礼拜堂
分享到:

全国中学生人文学科社团交流联盟

关于联盟联系我们